提高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竞争力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4

提高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竞争力的研究

郑清霞

郑清霞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在将厦门建设成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下,提高金融竞争力意义深远。本文通过从外部条件、经济条件、金融条件、生态条件对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竞争实力和潜力进行分析,根据现状提出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中心;竞争力;对策

StudiesonEnhancingtheCompetitivenessofRegionalFinancialCenter

Abstract:Theeconomicdevelopmentdeterminesthefinancialdevelopment,andthedevelopmentoffinancialpromotesthedevelopmentofeconomic.Inordertoturnxiamenintotheregionalfinancialcenter,improvingthefinancialcompetitivenessisextremelyimportant.Thispaperanalysistheregionalfinacialcenter`srealandpetentialcompetitivenessfromfourfactors:theexternalconditions,economicconditions,financialconditionsandtheecologicalcondition.Accordingtothestatus,comingupwiththecountermeasurestoimprovefinancialcompetitiveness.

KeyWords:financialcenter;competitivenes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2

金融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程度的重要标志,金融在经济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使金融竞争力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2004年初,福建省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将厦门建设成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目前有26个城市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为了促进两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区域性金融中心,除了要提高厦门市金融竞争力,还要充分发挥福州省会的优势,使两个城市强强联合,避免两个城市恶性竞争,造成有限的金融资源分流,造成资源浪费,也要避免与上海深圳等形成竞争关系。

一、区域性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概述

区域性金融中心是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交易活动频繁、金融信息灵敏、金融服务高效的融资枢纽,能够集中大量金融资本和其它生产要素,从而有力推动该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在评价金融中心时考虑了人才、商业环境、市场发展程度、基础设施、总体竞争力五个方面。胡坚、杨素兰(2003)的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了经济因素、金融因素和政治因素3组22个指标。

倪鹏飞认为金融竞争力是城市所拥有、控制或可利用的金融资源的数量,获得的便利性、成本以及城市金融产业的发展状况,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金融人才的竞争力,以及其制度环境因素和开放程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将金融竞争力分为资本成本竞争力、资本市场效率竞争力、股票市场活力竞争力、银行部门效率竞争力四项要素共27项指标。陆红军(2006)则从金融规模、环境、集聚度、国际化、风险防御、创新、效率、人才、科技、制度10个方面56个因素来进行评价。王力(2009)则从金融发展度、经济持续力、基础设施支持力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中国金融中心竞争力报告把评价金融体系划分为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金融生态环境四大要素。

综上分析,近年来关于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指标体系不完善,或者冗杂重叠;对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研究侧重于形成条件及所具备的的特征,缺乏对竞争力的研究。笔者认为,除了要对金融竞争实力的分析,还应对金融竞争潜力进行分析,才能更全面地评价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二、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竞争力的现状

本文尝试从外部环境、经济环境、金融环境、生态环境来分析两岸金融中心的金融竞争实力和潜力。

(一)外部环境。

1.独特的区位优势。厦门和福州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和台湾三个中国最活跃的经济板块的中间地带,在对台交往中始终发挥着先行先试和前沿平台的作用,厦门“对台交流合作基地”的建设,必定进一步促进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

2.便利的交通优势。拥有著名的天然良港,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和货物转运枢纽。此外,还有良好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2011年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厦门市达15653.55万吨,福州市达8218.2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厦门市646.5万标箱;福州市166.02万标箱。

3.先进的科技优势。拥有完善的现代化通讯设备,为通过网络等方式实现的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基础支持。

4.政府的推动与支持。2002年,厦门取消了对外银行全面外汇业务限制。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金使融资成本大大降低,较低的税率则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同时,“四个中心”,“两个基地”建设的战略的推进,为未来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乃至整个海西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环境。

一个地方金融的发展,除了要有便利的交通通讯、科技支持等,还要有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厦门市作为最早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在福建的各个城市中经济发展也名列前茅。根据统计数据,厦门和福州2011年GDP总额分别为2535.8亿元和3734.78亿元,近5年的GDP增长率平均为13.08%、13.58%,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207.02亿元和1672.19亿元,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2.48%、12.3%。(三)金融环境。

1.金融业增加值。

金融业增加值是衡量金融业发展情况最直接的指标。金融业增加值是指金融业的全部基层单位一定时期内新创造出来的价值之和。如果按照核算国民经济的收入法计算的话,金融业增加值是金融从业人员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以及金融机构营业盈余等项目的总和。金融业增加值比重则是金融业的相对规模,反映了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金融业发育程度及其潜在实力。厦门市和福州市金融业增加值逐年增长,厦门市由2007年的96.72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175亿元;福州市从2008年的113.43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184.71亿元。虽然增加值逐年增长,但2011年二者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低,分别为6.9%和4.95%;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也较低,分别为14.5%和11.05%,二者均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2.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数量、种类、规模和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运行状况都是考察金融竞争力大小的因素。从机构形式来说,主要是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

厦门和福州均已经形成一个以银行业为主导,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等行业逐步发展,其他相关金融配套行业为补充,功能较为完备、运行较为稳健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至2011年,厦门市拥有中资金融机构19家,外资金融机构16家;1家法人证券公司、43家证券营业部、3家外资证券公司代表处和4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2家法人期货公司、17家异地期货公司营业部。保险公司主体达到33家,专业中介机构达到29家。福州市共有金融机构25家,各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235个;共有3家外资金融机构在福州设立分行。2家法人证券公司,82家证券营业部,2家期货公司,24个期货营业部,各类保险营业网点383个,外资保险机构在福州设立8家分公司和2个代表处。

哥德史密斯认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储蓄、投资总水平和有效地配置资金,提高投资的边际收益率这两条渠道实现的。

储蓄率的上升增加了可投入的资本量,为经济提供资本支持,因此年末存款余额一定程度反映了金融机构对资金的吸纳能力和投资总水平,是一个地区银行业竞争力的实力的体现,同时它的同比增长及近5年的增长率反映了一个地区银行业竞争力的发展潜力。通常是以金融深度M2/GDP来衡量经济金融化程度,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化的不断加深和深化的过程。但是金融深度指标并非完全是银行负债产生的,也有其他金融机构发生的类似负债构成,但在本文中,采用银行业的存款余额/GDP来衡量金融深度。从表中得知,厦门和福州近5年来存款余额逐年增长,金融深度值较大,金融投资方式单一,金融机构对经济提供的资本支持实力和潜力较大。

金融机构是提供资金融通的公司,金融产业的成长也对其他产业产生带动。银行年贷款余额一定程度反映了资金的总量实力,反映了对其他经济部门的金融支持,存款余额的合理有效配置,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一般用金融宽度,即指金融媒介能将居民储蓄的资金投入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渠道宽度,来衡量金融业发展的程度,本文则采用银行业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厦门的金融宽度。厦门和福州近5年来贷款余额逐年增长,较大的金融宽度,反映了以银行业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的比重较大,以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的规模相应较小的融资结构,这种融资结构不利于分散金融风险。。

表12007年至2011年厦门和福州的存贷款余额及金融深度和宽度单位:亿元

根据韩国经济学家帕克提出的规模经济学理论,金融机构的协调配合和共享基础设施,能减少投资,降低成本,扩大经营能力,形成多样化的劳动市场,同时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空间上彼此接近,减少流通环节,沟通和传递信息,提高效率。上海外滩的“金融一条街”的成功对我们有意义重大的借鉴之处。厦门的鹭江道聚集了一批中外银行,已经有了金融街的雏形,福州湖东路也是著名的“金融一条街”,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集聚来降低了成本,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3.金融市场。

在我国,由于制度设计和发展时间晚等原因,全国性的证券市场目前只有上海和深圳两家,显然一定程度上限制地区性的公司筹资,人为干预全国金融资源的地区分配。而金融市场越活跃,公司筹集资金的成本就越低,筹集资金的渠道也越多,资本的使用效率也越高。至2011年,厦门市2011年末全市证券投资者资金开户数87.43万户,增长7.3%,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59.82亿元,下降48.5%,全年证券交易额1.19万亿元,下降4.9%;年末期货投资者开户数6.04万户,增长23.3%,全年期货交易额3.55万亿元,下降13.8%。福州市共有上市公司28家,总市值2703.71亿元;股民资金开户总数153万户,其中本年新开户数16万户,股票、基金交易额21817.77亿元,增长5.99%;期货交易额27335.52亿元,下降4.25%。同时,保险业也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厦门市实现保费收入82.03亿元,增长24.6%;福州市保险业务保费收入114.91亿元,增长10.32%。

表22007年至2011年保费收入单位:亿元

4.机构国际化程度。

虽然厦门市和福州市金融业逐年发展,但是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金融总部数量仍不够多,规模仍不够大,尚未形成市场主导,综合实力和带动作用有待提升,要素集聚、对外辐射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生态环境

城市金融生态的好坏,决定了城市的品牌和它投融资环境的好坏。构建金融外部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提升,以经济发展带动金融体系的完善,以税收、土地的优惠政策吸引区内外资金,以金融自由化的政策吸引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建设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环境:信用是现代商品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良好的信用环境在金融业的资产中占有首要地位。2012年7月7日,测评我国个城市商业信用环境状况的“2012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报告报告”在京发布,厦门以76.97分在34个大城市排名第19位,在全部的286参选城市中排名第24位。福州在34个大城市中排名21位。

2.法制环境:完善的法律可以有效保护债权人、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打击金融违法行为,树立诚信意识和道德规范。2009年4月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了《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为两岸开展金融合作提供了依据。同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为海西经济的发展和两岸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3.市场环境: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业,对于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交易成本的降低、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4.制度环境:金融市场是市场运作的结果,但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完善法治环境,适时出台符合厦门实际的金融方面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对金融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重要的意义。

5.人才环境: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等院校,源源不断地向人才市场输送各类人才。

三、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存在问题及提高竞争力的建议

厦门和福州的金融业虽然取得了进步,奠定了加快发展的基础,但在当前国内主要城市竞相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激烈竞争中,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提高金融竞争力。

(一)就外部环境而言

1.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失信惩罚体制尚未建立。为提高金融竞争力,需要加强信用建设,完善服务体系。

2.公众金融风险意识较薄弱,金融诈骗和逃费银行债务时有发生,威胁着银行资金安全。需要政府加强金融法律法规宣传和风险教育,提高全社会金融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3.闽台两岸货币兑换受到限制。而放松管制,是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制度保障。促进金融自由化,市场机制取代政府或金融当局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各种直接的干预和控制的过程,包括放松金融机构准入制度,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放松金融市场的管制,提高金融市场活跃程度;促进人民币与新台币的直接兑换。

4.金融氛围不够浓烈。政府应实行政策倾斜,大力扶持金融业。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建立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机制,保障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金融稳定监测指标体系,增强金融风险防控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加大金融案件的查处力度,依法打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金融稳定。

(二)就金融业自身而言

1.金融业总体规模仍不够大,金融总部数量仍不够多,要素集聚、对外辐射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有限。应该通过税收优惠、激励制度等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进驻,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市场开发手段、业务运作模式和国际金融人才。

2.金融体系不够健全,金融功能不够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应通过建立高效、安全且有成本效益优势的金融基础设施来提高金融竞争力水平。我们可以借鉴全球各主要金融中心的做法,从完善支付清算系统,提供高效、安全、低成本的结算服务和完善证券、外汇和衍生品交易系统两方面来完善金融基础建设。

3.金融业务扩展能力有待完善。加强金融改革开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制度创新,例如利率制度创新;金融组织创新;金融业务创新,例如开发新型金融产品、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提高金融市场容量。

参考文献:

[1]厦门经济特区年鉴。

[2]福州市经济年鉴。

[3]高山《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比较研究》《NEWFINANCE》第241期。

[4]陶冶《关于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第8期。

[5]陈跃进《厦门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6]王建文《发展对台离岸金融,构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金融经济》2012年第1期下。

[7]吴颖丽《构建厦门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及其发展思路》《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8]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6期。

作者简介:郑清霞(1989-),女,福建泉州人,集美大学财经学院金融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