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如何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颜志伟

颜志伟

(郯城第一中学山东郯城276100)

【摘要】课堂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也可以这样简洁评价一节课有效与否:一看效果——用最生动、简便的方式使学生学会深奥复杂的内容;二看效益——追求在单位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使学生得到尽可能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课堂;有效性;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有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缺乏理性思考和必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容易倾向于外在的、强化的训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在要求与精神需要,这导致教学功利化、教学策略不合理、教学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的取得则是以师生身心的疲惫作为代价来换取学生分数的进步,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丧失与教师普遍的职业高原现象,大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提出些有价值的建议。

1.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

“专业”在广义上是指一门职业,在狭义上是指某一学科或门类。学习,是教师自主推进自身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这样三个问题:第一,向谁学习(1)向专家学习。全国各级、各地的课改理论专家、教育教学管理专家、学科教学教研专家,是我们进行理论学习的主要对象。(2)向同行学习。同一备课组,同一教研组,同一年级组,同一学校,同一省市,不同省市,凡从事教师这一专业者,都可称之为同行。(3)向学生学习。“教学组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学生本身就是一份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自然也就可以成为教师的学习对象。

第二,学习什么(1)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这是从事学科教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前提。(2)学习课改理论知识。教师要掌握那些通用的基本的课程改革理论,以从整体上加深对新课改的感悟。更要认真研读一些学科领域的理论专著,以更好地把握在新课程背景下所任教学科地基本要求。(3)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三,怎样学习(1)读书。这是最传统的方式,因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所以常常也是最有效的方式。(2)上网。网络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学习平台。(3)研修、观摩。参加网上研修,参加各类研讨会,参加或观摩优质课评比等,从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师那里都能找到可取之处,任何经验、教训、体会都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4)反思。让反思总结,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惯。蓦然回首之间,成败得失处,已然寸心知。

2.教师必须把握教学方向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必须执行的法规性文件。就其主线而言,教学中必须不折不扣地认真施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死板、教条地套用其中的条条框框。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更为重要,在运用时应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教学的最初设计上实现课堂有效性,做到低起点、高标准,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真实目的。所以不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还要刻苦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要通观全册、全单元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各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弄清单元和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单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构建自己的教学思路,编写好教案。

3.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优先记忆那些有意义的、与已有知识或体验相关联的信息,如果信息没有意义和价值,大脑找不出任何记住宏观世界的理由就会抛弃它。学生更倾向于关注和学习有趣的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个体从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得到的信息与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会意识到差异和矛盾,形成好奇心,并改正不和谐的活动。所以知识的呈现逻辑对教学效率的影响很大。教师要重视知识呈现逻辑的设计,从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出发,寻找最佳的知识呈现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学习动机。

例如,浓硫酸稀释的教学一般为教师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再进行操作要点的总结,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教材注意事项。而有的教师将知识呈现逻辑改为先让学生猜测浓硫酸加入水中和水加入硫酸中有什么不同,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先带着问题进行假设,然后教师再进行实验演示操作,最后让学生进行稀释要点和注意事项的总结。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知识的呈现逻辑为“学生思考假设——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析——学生总结”的效果好于呈现逻辑为“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分析——教师总结”的效果。前一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培养一种科学的分析思维,这也就是科学素养潜移默化的培养。

4.教师要适当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一节理想的课题应该是安静而有活力的课堂、体现人文精神的课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教师应首先注重垂炼语言,避免啰嗦。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有些理论在高中阶段无法用实验验证,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如果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用生活中常见或易于理解的现象进行恰当的比喻、从而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可以标新立异地设计好导入环节,使一堂课一开始就收到先发制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化学”,用“化学”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体现出“因材施教”。教学全程要用爱心营造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用微笑去教学,学生答对了,给予表扬,学生有了错误,给予提醒。

课堂有效性是一个相对的价值判断,一节成功的、有效的课可以这样看:课堂中老师上的轻松,学生学的明白,其他人(听课者)听的专心;下课时老师有成就感,学生有收获感,其他人(听课者)有收益感,足矣!

参考文献

[1]宋心琦.化学学科的现状及基础化学教育改革问题[J].大学化学,2001,(1).

[2]郑永信.对探究性学习中学习情境创设的认识[J].化学教育,2006,27,(1):28-29.

[3]屈直.化学的特点与化学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8-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