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护理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人性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护理效果观察

张静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供应室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00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数均为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护理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上述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后(P均<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独立性、心理状况、生理状况、精神状况以及总生活质量)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00%(4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0%(37/50)(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效果;人性化护理;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引言

随着护理方法地不断更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将人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当中,受到了护理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人性化护理模式能够改善患者生活方式、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1]。通过对比分析常规护理干预模式与人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可以为推广此种护理模式提供相应的护理依据。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显著上升[2]。长时间的高血糖会对心血管产生慢性损伤,导致相关脏器发生功能性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对糖尿病患者给予规范化治疗的同时,还应配合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疗的100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例。对照组:男:女为28:22;年龄49~79岁,平均(60.29±7.23)岁;病程5~20年,平均(10.22±1.37)年;学历分布情况: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及以上例数分别为16例、22例及12例;1型糖尿病11例,2型糖尿病39例。观察组:男:女为27:22;年龄47~81岁,平均(61.22±7.29)岁;病程5~21年,平均(10.38±1.39)年;学历分布情况: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及以上例数分别为18例、21例及11例;1型糖尿病13例,2型糖尿病37例。两组糖尿病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监测生命体征、用药指导以及环境护理等方面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内容包括:①细致化护理。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应该对其基础性资料进行主动地询问、了解,细致化布置病房,让患者有一种如至家中的舒适感。对每项护理工作的预期目标进行制定,并注意做好相应的记录。②人文关怀。护理工作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友善以及真诚的关怀与爱护,并注意为其保持隐私。治疗前应注意做好保暖护理,输液时应向其介绍关于血管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定期地对其患者进行心理疏导。③个体化护理。每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重点均存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护理人员针对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实施个体化护理,例如:可以为每位患者讲解关于药物种类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并告诉其正确的使用胰岛素的方法。④饮食指导。护理工作人员应该注意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来对其饮食结构进行及时地调整与安排,且为其制定相应的食谱。鼓励患者多食用维生素、纤维素、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多进食热值低、脂肪低以及糖含量低的食物。⑤运动指导。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散步、瑜伽以及太极等方面的运动,为了制定每日运动量。注意一般运动的时间为餐后1h。

1.3观察指标

包括:①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比较;②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③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度暑假加以统计分析,计量与技术资料分别以“”及“n(%)”的形式加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上述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后(P均<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比较(,mmol/L)

注意:①P<0.05,vs本组护理前;②P<0.05,vs对照组护理后。

2.2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独立性、心理状况、生理状况、精神状况以及总生活质量)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00%(4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0%(37/50)(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诱发糖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感染、精神、遗传以及免疫等方面的原因,糖尿病属于代谢紊乱性疾病。糖尿病的临床治愈率较低,需长期以及持续地进行治疗,才能够将患者的病情进行纠正,这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还会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常规护理干预注重的是集中式的护理干预,其重点在于促使护理工作过程当中的错误发生率降至最低水平,此种护理模式无法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人性化护理坚持“患者第一”、“人文关怀”等,完全尊重患者的基本需求。个性化护理通过细致化的护理、人文关怀以及饮食指导等方面的举措,充分反映了该护理模式对患者生存权、知情权以及参与权等权利的尊重[3]。人性化的护理理念应该贯穿于糖尿病患者的整个护理过程当中,并将这些护理理念融入至住院环境、临床指导以及治疗程序等方面。对糖尿病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之后,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反应可以得到很好地纠正,且能够对相关治疗工作积极地配合[4]。而护患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地拉近,使得病区环境变得更为和谐。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有研究结果表明[5]:将人性化护理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当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上述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后(P均<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独立性、心理状况、生理状况、精神状况以及总生活质量)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00%(4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0%(37/50)(P<0.05)。此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符[6]。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正汉,汪洪静.人性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A1):243.

[2]罗文娟,袁华香,吴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人性化护理、家庭功能的关系[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32):174-176.

[3]杜小静,于丽红,王健,崔美月.人性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影响研究[J].大医生,2017,2(05):114-115.

[4]杨阳.人性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2):200-201.

[5]任爱霞,刘洪玥,张峰.人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03):28-29.

[6]贺子君,陈丽娟,张密花,肖俊卿.糖尿病肾病患者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09):113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