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管理法在急诊科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PDCA循环管理法在急诊科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曹敏陈岚

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浙江金华321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急诊科新护士PDCA循环培训,提高急诊科新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适应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方法将PDCA循环引入急诊科新护士培训工作中,保证培训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和适宜性,即制订培训计划,按照计划由科室培训考核小组成员对新护士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及护士考核挂钩。对培训及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列入下一轮的循环中。结果PDCA培训法与传统培训法成绩比较有显著提高,t检验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急诊科新护士培训,有利于新护士有效地掌握急诊科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质量。

【关键词】护理培训;新护士;急诊科;PDCA循环管理法

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之一,包括计划(plan)、实施(do)、反馈(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阶段[1]。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患者的前沿阵地,病情复杂多变,同时急诊科又是一个充满紧张、焦虑、多变和沟通障碍的场所。随着急诊科的扩建,大量低年资的护理人员进入急诊科工作,年轻护士在临床护理、评判性思维、人际关系等核心能力较差[2],她们基础知识储备少,临床经验及应急能力明显不足,缺少临床评判性思维,面对多病种、跨学科的危重症病人及众多的急救仪器,常常会手足无措。利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新护士进行培训,旨在帮助新护士尽快适应急诊科快节奏的工作方式,掌握急诊科的急救专业知识及急救技能,保证急诊护理质量。我科于2017年1月起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新护士进行培训,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2014-2017年急诊科新护士24名,均为女性,年龄19-26岁,平均年龄22.6岁,护龄0-5年,平均护龄2.56年;文化程度:本科4人、大专17人、中专3人,采用传统培训法,设为对照组;2008-2010年急诊科新护士21名,均为女性,年龄20-28岁,平均年龄23.9岁,护龄0-6年,平均护龄2.74年,采用PDCA循环培训法,设为实验组。两组急诊科新护士均无急诊工作经验,在年龄、护龄、学历方面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2.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3.实施方法

3.1计划阶段(plan)

3.1.1了解急诊科新护士的培训需求:在急诊科新护士入科初期发放问卷,一方面了解急诊新护士是否接受过急诊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了解急诊新护士对急诊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需求主要集中于哪几个方面,希望接受何种形式的培训等。

3.1.2成立急诊科新护士培训小组:由急诊科护士长担任组长,急诊工作5年以上、有丰富急诊专科知识及扎实操作技能及丰富带教经验的主管护师为组员,小组成员分别承担理论授课、技能培训及一对一带教任务,实行培训考核责任制。

3.1.3制定急诊科新护士培训计划:通过培训达到熟悉急诊科工作环境及急诊科各项制度、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掌握预检分诊及各种危重病人抢救程序及专科急救技能,能独立完成各班工作职责及危重症病人管理的培训目标;培训时间3个月,分三阶段进行。

3.1.4制定急诊科新护士考核标准:考核成绩由理论成绩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绩组成。理论考核由科护士长出卷,实行闭卷考试方式,内容涉及常见急诊抢救程序、急诊科工作制度、急诊各班工作职责、急诊工作流程、沟通技巧等。急救技能操作包括急诊预检分诊、院内CPR、急诊吸氧吸痰、除颤、洗胃、呼吸机的临床使用、静脉留置针、气管插管等操作项目,由科室操作培训组组长统一考核,考核标准参照浙江省操作质量考核标准。平时成绩占40%,统一考核成绩占60%。

3.2实施阶段(do):

3.2.1第一阶段为环境熟悉阶段,通过入科介绍及跟班方式,主要任务是熟悉急诊科各区域(治疗室、手术室、清创室及内、外、妇、儿各科诊室、抢救室及输液室、急诊病区)布局、配置、功能及急诊辅助科室布局运转情况;掌握急诊治疗室、手术室、抢救物品放置要求(物品定位、定量放置、规范要求);熟悉急诊科护理工作流程及预检分诊技巧;熟悉各种规章制度和各班职责;掌握急诊室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程序、呈报制度、成批伤抢救流程等;了解治疗室、手术室的清洁、消毒原则。

3.2.2第二阶段为技能培训阶段,通过理论授课、操作示范、临床实践等方式,主要任务是熟悉急诊科张力气胸包、气管切开包、深静脉置管包、清创包、气管插管包等器械备用包的名称和数量,器械保养法和各类物品的查对;掌握专科基本操作技能,如急诊吸痰吸氧、CPR术、静脉穿刺术、动脉血标本采集、各项急诊术前准备、清创手术配合等各项抢救技术及无菌操作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熟悉气管插管术、洗胃术等急救操作技能;掌握急诊科各种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心电除颤仪、人工呼吸机、洗胃机等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熟悉沟通技巧,能正确处理护患关系,树立主动服务意识;熟悉抢救药品的药理作用,常用剂量,用药途径及副作用。

3.2.3第三阶段为临床实践阶段,通过一对一跟班带教、模拟情景演练等形式掌握病情观察及急诊留观抢救病历书写记录方法,并能正确执行急诊医嘱;掌握各种抢救设备的使用及日常维护;掌握急诊科常见疾病的预检分诊、急救流程和各种沟通技巧,并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整体护理;掌握急诊抢救与留观病人的入出院处理流程及病人安全转运;掌握院感相关知识: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急诊环境的消毒要求、常用消毒液的配置等。

3.3反馈阶段(check):检查培训计划的落实情况,实行过程监测和终末考核相结合,培训阶段护士长及培训组成员通过晨间提问、随机提问、理论考核及操作技能考核等形式检查培训效果,考核通过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对不能通过培训考核者,延迟绩效工资的全额发放。对培训中表现出色、成绩优秀的新护士,护士考核予以加分,并在护士会表扬。

3.4处理阶段(action):分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改进措施,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把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作为推动下一阶段的动力和依据。如发现大部分新护士虽然通过第二阶段CPR、气管插管、静脉留置、除颤等急救技能培训,但在第三阶段临床实践中遇到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时,仍会手足无措,不能迅速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针对这一存在问题,在第三阶段培训中加入情景模拟环节,通过设置模拟场景,如心搏骤停患者进入抢救室,多位急诊新护士进行CPR、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皮囊应用、除颤、呼吸机的运用等多项急救技能的配合,并要求将抢救程序运用于其中,实行定位抢救配合。通过情景模拟培训,新护士亲历急救流程,对贯穿于抢救过程中的各项急救技能的衔接、诊疗配合、医嘱执行、医患沟通、护理文书写记录各环节有了系统认识,遇到急危重患者时能主动有序地实施相关工作流程,将被动执行转变成主动完成[3],提高了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培训过程中发现多媒体幻灯的理论授课方式受到新护士的欢迎,逐步在带教老师中推广多媒体幻灯的理论授课,带教老师根据教学目的,精心构思,根据构思收集需要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并通过搜索医学、护理学相关网站,配以解说,选择合适的制作平台制成集图片、声音、影像、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资源[4],同时提高了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

4.结果

通过PDCA循环管理方法,使急诊科新护士培训有计划、有步骤、有考核、有评价,急诊新护士专科理论及急救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有显著提高,急诊新护士对照组与实验组成绩比较见表1。急诊新护士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病情综合评估能力得到提高,三名新护士在青年岗位竞赛中获院级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5.讨论

5.1全程质量控制,保证培训质量:PDCA循环的特点是细节量化、环节监控、科学化的基本管理方法[5]。PDCA不但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新护士进行培训,而且具体工作量化完成,避免了因工作安排的随意性造成简化或遗漏培训;同时分阶段严格考核是检查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培训效果评价有助于改进、完善培训计划和措施,保证了培训质量。

5.2提高了新护士学习积极性:PDCA循环全程均由急诊科新护士参与,充分尊重了新护士的学习需求,使新护士的学习兴趣更浓厚,能积极借于书本及科室带教资源,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高了新护士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5.3提高了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将PDCA循环管理法运用于急诊科新护士培训中,形成了护士长监督,科室业务学习培训组组长组织实施,科室主管护师具体培训的三级培训体系。在培训过程中,带教老师自身梳理理论知识,规范自身操作,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作能力,科室内两名带教老师被评为市级操作示范老师,全面提高了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曹桂荣.医院管理学(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牡,2015,805-841.

[2]吴菲,叶茂,代颖等.不同工作年限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26(3):15-17.

[3]周燕华,金向英.情景教学法在提高轮转护士急救能力中的实践[J].护理与康复,2016,7(10):784-785.

[4]姚幼州.多媒体教学在急诊护士上岗培训中的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26(11A):68-69.

[5]杨英华.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