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临床分析

单孝军刘鹏宇刘宝翠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普外三科黑龙江哈尔滨163001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68例行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68例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均顺利完成,肿块组织完整切除,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7~8日内拆线,术后皮下血肿1例,经处理后痊愈。结论:乳腺区段切除术是临床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有效方法,并发症少、无复发,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乳腺良性肿块;乳腺区段切除术;疗效

乳腺肿块是乳腺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约70%的患者以乳腺肿块就诊。无论乳腺的发育异常、炎症、损伤、增生性疾病及良性、恶性肿瘤,大多均以乳腺肿块为临床表现,病史结合查体可基本明确诊断[1]。选取68例乳腺良性肿块方法能为患者行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年龄38~58岁,平均年龄44.5±3.5岁。经临床触诊、乳腺彩超、钼靶摄片检查、x线检查或穿刺活检,拟诊为乳腺良性疾病。其中20例因乳头血性溢液、48例因乳房肿块就诊。有乳管内乳头状瘤12例、乳腺囊性增生症17倒,乳腺纤维腺瘤35例、乳腺脂肪瘤4例。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

术前用温水清洗乳房皮肤,保持局部清洁。如正值哺乳期,为避免术后形成乳瘘,应停止哺乳。皮肤准备范围包括患侧腋窝、锁骨上区和胸前壁。

1.2.2手术操作

局部浸润麻醉或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阻滞。仰卧位,患侧上肢外展90°。乳晕部肿瘤采用弧形切口,乳房其他部位肿瘤采用放射状切口,当皮肤与肿块有粘连或肿块较大时,应采用梭形切口切除部分皮肤,但均应设计在乳腺癌根治术的切口范围内为佳。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乳腺组织,在乳腺组织和皮下组织之间,向四周游离皮瓣至适当范围,充分显露肿块及周围乳腺组织[2]。以组织钳夹住肿块后,将肿块提起,用手术刀或剪刀在肿块两侧呈梭形切开乳腺组织,切缘距病变组织为0.5~1cm。继续向深部切割,使两侧切口均偏向内侧,直至胸大肌筋膜,即可将肿瘤及周围乳腺组织一并呈楔形切除。创面仔细止血后,用丝线做贯穿底部的间断缝合,避免留有死腔。切口予以皮内连续缝合或间断缝合。术后为防止创口渗血,可用紧身乳罩,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标本应常规送病理学检查。

2结果

68例乳腺肿块患者经病理诊断,其中乳腺纤维腺瘤20例,乳腺囊性增生17例,乳导管内乳状瘤13例,乳腺脂肪瘤20例。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均顺利完成,肿块组织完整切除,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7~8日内拆线,术后皮下血肿1例,经处理后痊愈。

3讨论

乳腺肿块,在乳晕下出现一个或几个质硬、大小不等的圆形肿块,大者直径可达4em或更大,少数病例由于管壁纤维组织回缩而使乳头凹陷或偏斜,故临床易误诊为乳腺癌。镜下除可见到淋巴细胞、浆细胞外,还可见到单核细胞、组织细胞吞噬大量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并可有多核巨细胞吸上皮样细胞等构成的结核样肉芽肿,但无干酪样坏死,故不同于结核结节。当组织细胞增生显著时,因其细胞核明显增大,核仁明显,有异型性,易误认为癌细胞,应切除局部肿块作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乳腺区段切除术适用于乳晕下肿块且伴有乳腺导管周围炎者。术中应将此区域所属大导管及肿块周围组织,从乳头起一并切除,以防止术后形成乳晕下囊肿,:乳腺瘘管及乳头溢液。

切口选择应以照顾乳房美学及功能(育龄妇女及未婚女性)及操作方便为原则,少数患者还要照顾到可能进一步行乳房根治性切除的需要[3]。一般采用与乳房腺导管平行的切口,即以乳头为中心的轮辐状切口,不影响育龄妇女的功能;乳头附近的肿块,可采用乳晕边缘的弧形切口;乳房下方深部的肿块,应选择胸乳皱褶处的弧形切口。切除肿块以无瘤显露为原则。尽量减少乳房组织内的丝线结扎,尽可能采用可吸收线缝合腺体组织。肿瘤切除后,应严密止血,逐层缝合,避免留死腔。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放置引流物。切除组织应进行病理学诊断,如有条件应进行术中快速冷冻病理学检查,以避免漏诊早期乳腺癌。

乳房的良性肿瘤,如能手术完整切除,术后很少复发。少数患者乳房纤维腺瘤已经切除,但在同侧乳房内的其他部位或在对侧乳房内发生新的纤维腺瘤,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病因的持续存在所引起的,不应视为复发。极少数患者由于手术切除不彻底,导致局部复发。手术范围应是包括肿瘤在内的周围少部分正常乳腺组织的肿瘤切除,以防残留肿瘤包膜,避免肿瘤复发。

绝经期和绝经后发生纤维腺瘤者,患癌危险性增加,纤维囊性增生患者若同时患纤维腺瘤,则患癌危险性增加。纤维腺瘤倾向于发生腺癌,而纤维囊性病倾向于发生浸润性导管癌。小叶癌多的原因是纤维腺瘤内以腺泡上皮为主,原位癌比例高的原因是癌的“宿主”纤维腺瘤易被早期发现。

参考文献:

[1]王天娥.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15):144-145.

[2]王瑜.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9):123-125.

[3]杨正弦.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4):94-95.

[4]魏民,杨浩,阮俊刚,等.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对乳腺良性肿块的治疗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7):1556-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