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分析

刘婷

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出我院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的84例脑出血患者,按照护理模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路径组各42例,常规组实行常规护理,路径组实行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其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程度评分与抑郁程度评分,路径组都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是90.5%,路径组是100.0%,路径组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荐。

关键词: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临床护理路径

脑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手段,围术期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升疗效[1]。基于此,本研究为了更深入地分析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筛选出我院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收治的84例脑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展开研究,并对比常规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现将对比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筛选出我院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的84例脑出血患者,都满足《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并行头颅CT、MRI检查确诊[2]。按照护理模式的差异将84例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路径组各42例。常规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6~83岁;平均(67.6±4.4)岁;发病时间2~24h,平均(8.3±1.4)h;出血量40~60ml,平均(48.3±5.2)ml;出血部位中,基底节17例,脑叶13例,丘脑7例,小脑3例,脑干2例。路径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5~81岁;平均(67.5±4.2)岁;发病时间2~24h,平均(8.5±1.5)h;出血量40~60ml,平均(48.4±5.1)ml;出血部位中,基底节18例,脑叶11例,丘脑8例,小脑3例,脑干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临床数据对比分析。

1.2方法

常规组实行常规护理。路径组实行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护理措施为(1)入院当日: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搜集与分析,详细记录其病史、用药情况、生活习惯等;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病房及相关医务人员;责任护士向患者详细讲解脑出血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危害性以及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等知识,认真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各种疑问。(2)入院后第2d至手术当日: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举例成功治疗的病例,为患者战胜疾病树立信心;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与昏迷情况,期间需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形态以及对光的反射,做好异常的及时发现与处理;术前常规备皮,完善相关检查。(3)术后至出院前1d: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食高纤维、高蛋白机低脂肪类食物,应少食多餐,忌辛辣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顺畅,及时为患者吸出患者口腔、气管中的分泌物与呕吐物,让患者取侧卧位以防呼吸道分泌物误吸;血肿腔引流患者应确保引流切口固定可靠,引流管周边确保清洁干燥,观察引流液的颜色与量;引流袋必须每天更换,更换时要预防引流管移位、扭曲、压迫等情况的发生,患者翻身时要预防对引流管造成牵扯;对患者进行皮肤清洁,每隔2h翻身一次,并对受压皮肤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出现褥疮;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恢复期以强化肢体运动为主,对患肢进行日常活动训练,也可作按摩或被动运动,鼓励患者自主活动。(4)出院当日:向患者介绍出院手续办理流程,指导其出院后正确用药,提醒患者定时到院复诊。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与抑郁程度,分别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SDS)进行评分。(2)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价,选项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N×100%。

1.4数据统计

选择SPSS19.0系统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焦虑与抑郁程度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焦虑程度评分与抑郁程度评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程度评分与抑郁程度评分,路径组都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脑实质中的血管爆裂称之为脑出血,一旦发病血肿屏障便会失去原有的保护功能,进而累及相关屏障与组织,脑中的血管活性成分将会大量产生,形成较大区域的脑水肿,一旦脑部受到强大作用力导致内部组织迁移,则受力部位的神经功能也将大大降低,严重者会诱发脑疝进而威胁生命安全[3]。血肿扩大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造成脑出血患者死亡的主因。所以,在脑出血的治疗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快速吸尽颅内血肿[4]。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可快速清除颅内血肿,且该术式为微创操作,对机体的损伤性较小,术后恢复较快[5]。

临床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因此,为了提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必须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本研究对比常规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路径组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程度评分与抑郁程度评分都低于常规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说明路径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常规组,即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荐。

参考文献:

[1]宋晶晶.为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7):177-178.

[2]张娅玲.对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脑出血患者进行全面护理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4):116-117.

[3]赵利红,侯小艳,是明启.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2):1662-1663.

[4]邓优群.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5):166-168.

[5]赵欣.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医药卫生:引文版,2016(12):17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