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应用血糖仪行自我血糖监测的现状及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糖尿病患者应用血糖仪行自我血糖监测的现状及进展

邓红英

天津市和平区中医医院天津300050

摘要:糖尿病是临床常见基础性代谢性疾病,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水平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预防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本研究对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应用血糖仪行自我监测的现状及进展进行叙述,并探究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仪;自我血糖监测

有数据显示[1],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1.00%,则可将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降低21.00%。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血糖值,降低因血糖异常而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有研究指出[2],培养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习惯可有效控制糖尿病进展。本研究通过调查患者应用血糖仪行自我血糖监测的现状与进展,提出个性化、针对性自我血糖检测的方法,详细内容如下。

1应用血糖仪自我血糖监测现状

监测到的血糖值是患者饮食、运动、药物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自我血糖监测可帮助患者及时了解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对血糖产生的影响,从而依据血糖水平调整进食量、运动量及药物使用量,利于医生评估糖尿病并发症风险。自我血糖监测是控制血糖水平的有效方法,也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相关研究指出[3],我国现阶段糖尿病患者血糖仪持有及使用情况不乐观,350例糖尿病患者中仅有130例患者持有血糖仪,持有率仅有37.14%,其中26.00%患者知晓糖尿病相关并发症,40.00%患者仅依据血糖仪说明书进行测量,81.22%患者因经济原因不愿使用血糖仪,71.36%患者认为自己没有必要监测。另有一项调查显示[4],125例糖尿病患者,仅45.60%患者自我监测血糖,每天至少监测一次占20.80%,每月1-2次占41.60%,连续监测半年以上的患者仅有15例,占12.00%。根据《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注射胰岛素患者每日应监测血糖2-4次,若血糖较稳定则每周检测1-2次,1型糖尿病患者每日血糖监测次数应不低于3次,儿童患者每日监测血糖次数应保持10次左右,非药物治疗的患者每周血糖监测次数应不小于1次。血糖控制效果依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评定,HbA1c超过9.00%表示血糖控制差,HbA1c为7.50%-9.00%表示血糖控制不佳,HbA1c不足7.50%表示血糖控制良好。从以上数据可知,患者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血糖自我监测在疾病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但正确、规范使用血糖仪并按时进行血糖监测的患者占比不高。

2应用血糖仪自我血糖监测进展

自我血糖监测即患者借助便携式血糖仪监测自身血糖水平,灵敏度及特异性较高,且检测结果不受尿液浓度与肾糖阈影响,监测血糖更加方便,可有效减少患者至医院检测血糖频率,更利于血糖控制。血糖仪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血糖仪检测血糖具有一定创伤性,早期血糖仪检测时需大量血液,且误差较大,导致重复性不理想。20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减痛式采血血糖仪,操作简单,采血量少,仅需0.30-2.60μl,且患者可随意选择采血部位(前臂、上臂或臀部等),痛感小,患者接受度高[5]。无创伤性血糖检测仪是近十几年来研发的无痛型血糖仪,重复性、连续性好,但价格昂贵,且部分类型血糖仪在监测过程中易受其它因素影响,使结果产生一定偏差。连续式血糖检测仪即便携式血糖仪,该血糖仪不影响患者生活起居,并可记录患者饮食、运动、突发事件等,且具有设定高低血糖值警报的功能,临床应用愈加广泛。

3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指出[6],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并不能有效保证患者良好的自我护理行为,而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可有效促进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提升。因此,转变患者自我监测血糖行为,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对稳定患者血糖水平、延缓疾病发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可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糖尿病患者通过健康教育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的正确方法等可促进患者健康行为转变,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质量。社会支持是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另一重要因素,社会支持指的是来自家庭成员或朋友的支持,家人或朋友可监督患者按时监测血糖,鼓励患者,并为其提供物质帮助。患者在家人或朋友的支持下可提高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水平[7]。家庭经济水平也可影响患者自我血糖监测频次,有研究指出[8],知识层次及经济水平较高的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行为越优。一些国内调查显示,53.00%家庭因治疗支出导致家庭生活水平显著下降。

4应用血糖仪行血糖自我监测的方法

①指导患者血糖仪使用方法: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及经济实力为其选择血糖仪,采用一对一方式指导其正确使用方法,并将血糖监测的相关注意事项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讲解,而后在医护人员监督下让患者及其家属实际操作一遍,针对操作过程中不正确或不规范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血糖仪监测具有一定创伤性,故患者依从性较低,因此,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减轻疼痛的技巧,提高其血糖监测依从性。部分患者认为监测血糖会增加医疗费用,临床研究已证实[9],血糖监测不会增加医疗费用,利于控制相关并发症,从而使治疗更有效、更经济。②开设自我血糖监测专题知识讲座:讲解血糖自我监测相关知识,由于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居多,因此讲解时应注意语言通俗易懂,并与临床病理相结合,增强患者对自我血糖监测的认知,纠正患者重视治疗而轻视监测的错误观念;指导患者填写监测日记,包括监测日期、时间、血糖值、饮食、运动及用药情况等。③提高患者自我照护能力:自我照护能力是个体照护自己的一种潜能,包括维持健康与避免生病,自我照护的技能、决策能力等。因此,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患者潜在的健康问题与其自我照护能力,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进而提高其自我照护能力。

综上所述,糖尿病作为一种无法治愈的慢性终身性疾病,多数患者需在家中接受治疗,因此,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对控制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中应进一步规范患者自我血糖监测行为,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欢,高明霞,柳韦华.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行为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6,32(23):4325-4327+4336.

[2]张亚宁,孙会会,王春丽,等.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12(10):19-21.

[3]戴蓉.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现状、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J].实用医药杂志,2015,23(9):845-846.

[4]林娟,江平湖,林丽娜,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情况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2):89-91.[5]马学毅.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40.

[6]刘学超.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常见问题分析及护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3(5):223+226.

[7]臧小娥.南京西路街道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现状及干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1):184-185+188.

[8]罗建设.广西宜州地区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情况调查[J].内科,2016,11(4):640-641+672.

[9]林卫,王跃华,卢丽珊,等.快速血糖仪在临床血糖监测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16,3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