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

江荭王晓红

锦屏县人民医院院感科556700

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有效干预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40名医务人员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职业暴露主要以30岁以下、工龄小于4年的医务人员为主,其中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占87.5%,医生居第二位占10.0%;职业暴露地点以病房为主,占85.0%;暴露方式主要以针刺伤为主,占77.5%;职业暴露的主要环节以输液拔针处理针头最多见,占45.0%;暴露源病原体以HBV为主,占47.5%;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伤口,经随访均未出现医务人员感染现象。结论制定严格的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及操作技术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执行标准预防,规范操作行为,能有效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关键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干预对策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暴露与病原体污染的环境或被具有感染性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发生职业暴露后感染[1]。在发生职业暴露后的第一时间立即进行正确处理、正确评估,采取必要的防范干预措施是预防职业暴露性疾病发生的关键。为了解我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干预措施,做好职业防护工作,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发生职业暴露的40名医务人员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为2013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40名医务人员。

1.2方法

对发生职业暴露人员的性别、年龄、科室、岗位、发生地点、操作环节、暴露方式、局部处理、暴露源病原体、暴露后处理等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干预对策的探讨。

2结果

2.1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构成:以年龄30岁以下,工龄小于4年的人群为主,分别占70.0%、62.5%。40名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基本资料及构成比见表1。

3.讨论

3.1低年资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高危人群,本组资料显示,我院职业暴露人群以低年资护士为主,与大多数医院报道、统计一致,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低年资医务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对操作程序、步骤难点不熟练,心理紧张等因素有关[2]。

3.2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发地点是病房,本组资料显示,我院2014年-2015年发生的这40例职业暴露,33例发生在病房,这与普通病房医患比例不协调、住院患者多、护理人员相对较少以及病房有大量输液、抽血、穿刺、处理医疗废物等操作有关。

3.3锐器刺伤及拔针是职业暴露主要方式与环节,本组资料显示,锐器刺伤比例高达77.5%,与高晓东等报道一致[3]。输液拔针后处理针头时最易发生职业暴露,原因应该与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或不遵守操作技术规程有关。本组调查输液拔针发生的18例职业暴露中,95%为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造成。3.4暴露源病原体以血源性传播疾病为主,本组资料显示,40名医务人员发生暴露后检查暴露源有血源性传播疾病30例,占75.0%,其中又以HBV为主,共19人,占47.5%。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医务人员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6倍,且经HBV携带者血液污染针头刺伤后,患乙型肝炎的几率可高达30%。最不容小觑的是近来暴露于HIV暴露者逐渐增多,对医务人员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危害,需要引起医务人员广泛关注、重视。

3.5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本组资料显示,发生职业暴露的40名医务人员均能按照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进行局部处理,及时采集暴露者及暴露源血液送检。根据血液检查结果接受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共17人,占42.5%,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接受HIV基本用药者4人。所有暴露者经过预防用药及随访,无1例发生感染。

4.干预对策

4.1建立职业安全防护制度与安全教育,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科结合临床、医技等科室在医院感染管理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2015年汇编了《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手册》,内容包括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及处理流程、医疗废物管理、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等规章制度,所有医务人员人手一册,以方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查阅及指导工作。同时每年医院感染管理科都要进行“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全员培训1-2次,针对护理人员还举办“安全注射”专题讲座;新进员工、进修生、实习生要进行岗前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通过这些培训学习逐渐增强了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4.2强化标准预防理念,严格按照《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原则》开展诊疗、护理工作。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与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意识淡薄、操作流程不规范、技术不熟练、医务人员相互之间配合默契缺失有关。因此,日常工作中时刻提醒医务人员应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诊疗、护理过程中要始终贯穿标准预防理念,执行标准防护措施,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操作中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患者烦躁时要有预见性的采取保护性约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防止患者躁动,以便操作。同时联合医务科、护理部不断强化医务人员基本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减少因操作生疏而发生的职业暴露发生。

4.3规范使用锐器盒,强调及时处理损伤性医疗废物的重要性。目前我院各科室均配有足够数量的治疗车,治疗车按要求均配有锐器盒,要求医务人员在操作时均要使用治疗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立即投放在锐器盒内,避免二次操作增加暴露及污染的机会。

4.4完善报告制度,发生职业暴露后要立即给予正确处理,及时上报。根据医务人员发生暴露的情况及血液检测结果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尽最大可能降低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危害。要强化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上报意识,避免部分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侥幸思想,瞒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4.5完善职工健康保健管理,每年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在医务人员中推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保护易感人群。同时对重点部门、重点科室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鼓励医务人员有预见性的使用防护用品,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综上所述,临床一线医务人员最易发生职业暴露,因此应加强对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规范操作行为,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正确使用锐器盒,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理、上报、预防用药与接种,可有效预防职业暴露后发生血源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围手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1594-1596.

[2]黄芬,王茂峰,周扬霄,等.临床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945-1947.

[3]高晓东,胡必杰,王文娟,等.上海市70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13-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