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肖素珍

肖素珍

安福县人民医院3432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将心理干预应用在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获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2015年5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中随机选择88例为研究对象,并利用双盲法随机将入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均为44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远高于参照组,而住院时间要短于参照组,且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更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对患者康复也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肝硬化;心理护理;临床疗效;应用价值

肝硬化是常见于内科临床的慢性肝病,患者肝部由于长期遭受多种肝脏性疾病反复发作引起的弥漫性损伤,以肝功能障碍、门静脉及内分泌高压等为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使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均遭受严重影响[1]。为此本研究对心理干预应用于肝硬化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作如下总结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本次研究88例研究对象均随机选自2015年5月-2017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肝硬化治疗的患者,并利用双盲法随机将入选研究对象分为各44例的观察组与参照组。观察组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33-68岁,平均年龄(50.5±5.8)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0.8)年,其中26例酒精性肝硬化、18例病毒性肝硬化;参照组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50.0±6.3)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5±0.5)年,其中29例酒精性肝硬化、15例病毒性肝硬化。两组基线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日常饮食以高热量、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重视患者的呕吐物以及大便情况,定期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嗜睡、烦躁的情况;按照医嘱指导患者日常用药,加强患者掌握药物服用方法、用药量等情况;依据患者实际身体状况,制定适宜的锻炼计划;重视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舒适、定期通风消毒。

观察组:在接受参照组相同护理措施的同时施以心理干预。加强与患者的之间的有效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情绪变化情况,针对患者存在的焦虑、恐惧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可通过向患者讲解疾病、护理以及治疗相关措施的作用、目的以及预期治疗效果,加强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针对消极、抑郁患者,护理人员可通过增加与患者的交流,让患者可感受到关系和鼓励,同时积极引导家属加强对患者的关系和支持,让患者能够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接受护理、治疗。鼓励患者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通过讲解治疗成功案例,进一步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康复信心。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患者临床症、体征基本消失,利用超声检查可见肝脾明显缩小,肝功能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超声可见患者肝脾缩小超过1/3,腹水明显减少,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未出现明显改善,肝脾大小、腹水以及肝功能均未得到明显改善[2]。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对研究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均选择n(%)表示,计量资料选择表示,所获取的结果分别用x2以及t进行检验。若获取的P值<0.05,则进一步证明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疗效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远高于参照组,且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比较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9.58±2.46)d,参照组的住院时间为(14.13±2.54)d,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5,P=0.001)。

3讨论

肝硬化是临床慢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具有病程长、治愈难度大以及对机体损伤大的特点,而肝硬化病情在得不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可发展为肝癌,使患者的生命安全遭受严重威胁。

肝硬化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当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变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常见的不良情绪。一方面是因为肝硬化具有病程长、治愈困难的特点,患者的正常生活遭受严重影响,并且还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并因此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进而极易产生焦虑及抑郁的不良情绪[3];同时由于肝硬化可发展成为肝癌,但是患者并没有对自身疾病形成系统性、规范化的认识,并且由于疾病特性,使患者不愿意与外界相接触,在长期影响下,患者逐渐形成恐惧、消极等不良情绪,所以在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应当更加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4]。通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发现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并在交流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及时开展心理干预,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可有效使患者对疾病形成更加正确的认识,降低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并指导患者家属加强对患者的鼓励,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通过借助成功治疗案例,有效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康复信心,使临床护理治疗依从性也可相应提高[5]。而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远高于参照组,住院时间远短于参照组,由此表明,心理干预更利于提高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对缩短患者主要时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树荣.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8):89-90.

[2]徐春梅.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2):218-219.

[3]王翠云,马允利.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28-229.

[4]厉娟,刘琴,唐珊.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25):164-164.

[5]吴宁,刘雪梅.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