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护理风险与护理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血液透析护理风险与护理对策分析

白天童1孔阳2

1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辽宁省沈阳市110032;2辽宁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儿童医院外一科116011

摘要:目的:探究血液透析护理风险,并提出护理对策,为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未实施风险护理管理),从中选择40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血液透析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对比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实施风险管理前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00%(观察组)、72.50%(对照组),对比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值<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由于人为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导致血液透析期间出现风险事件,因此,加强血液透析护理风险对策非常重要。

关键词:血液透析;护理风险;护理对策;分析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维持生命时限的重要治疗方式,通过半透膜原理将人体内的废物代谢除去,起到净化血液,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等效果[1]。但是在患者透析期间,由于护理不到位或者患者的内心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护理风险事件,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一些潜在的风险采取有效措施从而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2]。在本文当中,笔者对本院2016—2018年件收治的行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方法

1.1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80例患者,参选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将这80例按照时间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有病例数40例。

观察组——男、女性患者占比各为23例、17例;年龄范围上限值:78岁,下限值47岁,年龄平均值为:62.50±5.21岁,其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5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17例,高血压肾病患者8例,血液透析时间为3-10年,平均为4.6±1.0年;

对照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分布于45岁至79岁,平均年龄(62.64±5.60)岁,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6例、慢性肾盂肾炎13例、高血压肾病7例、其余患者4例。

对比2组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差别较小(P值大于0.05),能够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2016年-2017年间并未给予护理风险管理,而观察组患者在2017年至2018年间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方法为:护士长根据以往血液透析的经验总结血液透析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完善科室护理制度,应用奖惩制度将护理风险事件计入护理人员的工作评价中,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责任心。向护理人员以及患者阐述血液透析风险危害性,提高双方的风险防范意识。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需要严格遵守消毒管理以及操作规程。并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处理[3]。在护理时,需要注意患者的穿刺部位、基本生命体征,发现不良情况及时进行处理。针对患者不了解或存在疑虑不配合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应通过健康宣教,向患者阐明血液透析的作用意义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工作,以降低人为因素对患者的治疗造成影响。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用“%”的形式,表示2组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风险事件发撒的概率,并用卡方值检验,在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当组间各指标数据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经统计,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发生10例护理风险事件,其中,头晕恶心者3例,心力衰竭者2例,心律失常患者3例,呼吸道感染患者2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5.00%。而观察组血液透析患者护理期间仅发生2例风险事件,其中2例均为恶心呕吐,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00%。Χ2=6.2745P=0.0122。

观察组中,共有38例患者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而对照组中,仅有29例患者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00%(观察组)、72.50%(对照组),统计学处理结果:卡方=7.4197P=0.0063。

3讨论

血液透析存在的风险主要针对于护理人员和患者,护理人员可能在透析过程中导致自己感染,患者则可能因为护理人员操作、机械异常等原因影响到治疗效果。针对感染风险,护理人员应做好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操作水平,在透析过程中做好防护处理,避免自身受到感染。针对凝血风险,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操作经验不足,导致患者的在进行体外血液循环时发生血液凝结,因此护理人员需时刻关注患者的透析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4]。针对透析室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操作不严谨,只有保证无菌操作才能够降低内瘘、交叉感染等发生。其次,在进行穿刺过程,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及时为患者补充营养、水分,预防休克的发生。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需要进行过敏反应测试,避免患者透析时发生过敏反应。内瘘针脱落会导致患者失血,护理人员在固定内瘘针时,应注意是否固定到位,确保透析时内瘘针不会发生移位[5]。

在综合上述情况下,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并实施于以后的临床护理当中,能够保障患者以及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萍.血液透析护理风险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7,5(1):139-140.

[2]王娟.血液透析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及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133-133.

[3]徐孟霞.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护理风险与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1):30-31.

[4]王立群.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护理风险与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3):316-317.

[5]刘蕾.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风险分析及护理管理对策[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