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探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

郝松万桂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传染病院150036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0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4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及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肝纤维化和肝功能指标、child-pugh评分、HBV-DNA和HBeAg转阴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能改善患者多项临床指标,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恩替卡韦;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观察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andanalyzetheclinicalefficacyofEntecavirDispersibleTabletsinthetreatmentofdecompensatedlivercirrhosis.Methods:thesubjectsofthisstudywere100patientswithdecompensatedcirrhosisofhepatitisB,theclinicaldata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andwererandomlyp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50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wasgivenroutineinternalmedicinecomprehensivetreatment,and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EntecavirDispersibleTabletstreatmentonthebasisofthecontrolgroup.After48weeksoftreatment,theclinicaltreatmentefficiencyandrelatedindicatorsofthe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patientsintheobservationgroup,thetreatmentefficiencyofliverfibrosisandliverfunctionindex,Child-Pughscore,HBV-DNAandHBeAgnegativeratewas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combinationofEntecavirDispersibleTabletscanimproveanumberofclinicalindicatorsofpatients,thetreatmentofhepatitisBcirrhosispatientswithdecompensatedclinicalcurativeeffectisexact.

Keywords:entecavir;hepatitisBcirrhosis;decompensation;clinicalobservation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以肝组织出现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为病理特征,其中乙型肝炎是最常见的引起肝硬化的原因之一,而乙肝病毒持续复制是导致乙肝肝硬化进展的主要原因。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阶段由于乙肝病毒不断复制,可引起肝炎不断发作,进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且并发症发生率升高,患者5年病死率高达85%,该病的治疗较为困难,且预后较差。目前抗病毒治疗可延缓乙肝肝硬化发展,降低肝癌发生,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笔者以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其符合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HBV-DNA大于正常值上限(500copy/m1);既往无抗病毒治疗史。排除甲、丙、戊型肝炎,或药物性、酒精性及免疫性等其他原因肝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47岁;病程3~21d,平均病程11d;Child-Pugh分级:B级39例,c级11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4~69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4~21d,平均病程1ld;Child-Pugh分级:B级37例,c级13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肝退黄、利尿、补充白蛋白等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口服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1次/d,0.5mg/次(正大天晴药业集团,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19)。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48周。

1.3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同时并发症好转,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Child-Pugh评分减少2分及以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转为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显著,Child-Pugh评分减少1分,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好转但不在正常值范围之内。无效: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相关指标检查均无好转。治疗有效率为(显效+有效)人数占总治疗人数的百分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8周后,对照组有效率为68%(34/50),观察组有效率为90%(45/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Chfld-pugh评分降低,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肝纤维化指标、HBV-DNA和HBeAg转阴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Ⅳ-C)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对照组中HBV-DNA和HBeAg转阴率均为0,观察组HBV-DNA和HBeAg转阴率分别为88%(44/50)、24%(12/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肝硬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HBV持续复制导致肝炎反复发作进而引起肝纤维化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机制是HBV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导致肝组织内淋巴细胞浸润,产生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使肝细胞变性坏死,病变反复,肝细胞持续被破坏,纤维组织增生,胶原沉积增加,肝细胞再生结节产生,最后形成肝硬化,由代偿期进展至失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是肝病的晚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如何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抗病毒治疗则是延缓肝硬化病程进展的关键。

恩替卡韦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具有强效和低耐药性等优势,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恩替卡韦磷酸化之后变为一种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在细胞内三磷酸盐具有长达15h的半衰期,可以持续高效的发挥药效。临床研究表明,恩替卡韦可显著改善患者肝脏纤维化,在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具有良好的效果。笔者发现,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改善,肝功能指标好转和Child-pugh评分降低,治疗48周后,88%的患者HBVDNA阴转,24%的患者HBeAg阴转,提示恩替卡韦分散片具有良好的疗效和抗病毒作用;此外,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表明恩替卡韦分散片具有明显的抗纤维化作用。

综上所述,恩替卡韦分散片可显著改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抑制患者肝纤维化,同时具有很好抗病毒复制作用,临床疗效显著,是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的有效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牛龙喜,郭俊岗,刘旭玲,等.恩替卡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医刊,2011,38(09):8-9.

[2]莫伟斌,曹阳.安福隆、安达芬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对比观察.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1,15(03):264-267.

[3]邢增柏.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1例疗效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4):1113-1115.

[4]丁宁.替比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1,06(10):182-183.

[5]潘志敏,刘光俊,王兴,等.胸腺肽α1配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效果观察.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4(04):273-274.

[6]赵彩霞,高志涛.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中国基层医药,2011,18(08):1081-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