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分析

宋范*王晓芳1吕海霞2

66188部队,河南省安阳市455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以某院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接受治疗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本病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对照组组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观察组采用院前介入和护理干预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情况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院前介入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从而减少了住院过程中繁琐的手续,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该种模式临床价值非常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它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情况下发生都是在院外突发疾病。AMI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是非常严重的一种,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发生了持久,且较为严重的心肌缺血,从而导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一般而言,50%的死与该病的患者都是在发病后的一小时以内,因此,院外抢救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进行分析,对36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救治与护理配合进行深入的研究,现将本次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作如下汇报[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某院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接受治疗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本病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在21到4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7±3.2)岁,观察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在20到4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6±2.3)岁。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梗死部位等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保守药物治疗。

1.2.2观察组

对观察组采用院前介人治疗,询问患者的病史;心电图、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检查,吸氧,建立静脉通路。首先,予以复方丹参,如果观察患者的血压没有明显的降低,则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滴注速度要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不超过10滴/min,在滴注过程中一定要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心律进行及时的观察;血压一旦低于90/60mmHg,一定要建立另一条静脉通路静脉滴注多巴胺[2]。除此之外,在急救措施基础上要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一是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介绍相关的疾病知识,告知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病情改善是非常重要的,多鼓励患者要保持积极配合的态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患者的背景、性格以及习惯,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可以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二是吸氧护理。心肌梗死治疗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吸氧,它不仅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患者心律失常情况、减轻心脏负担等,还可以有效的控制出现心肌梗死的范围,防止扩大。三是心电监护。心肌梗死患者一旦被确诊,或者从进入急诊监护病房开始,就要对其基础体温、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及时严格的监测,如果过程中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消除早期的并发症[3]。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血管再通例数,及死亡例数,相应计算血管再通率以及死亡率。

1.4统计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36例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并录入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统计学分析时,选择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的形式,以t检验,判断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以P<0.05为有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

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和死亡率的比较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它是急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常发生于院外,属于突发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心律失常、室颤等。由于较为严重且持久的心肌缺血,会导致部分心肌发生急性坏死[4]。临床研究证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高风险、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且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近些年来,医院介入治疗得以广泛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控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是由于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较快的特点,所以只依靠医院介入治疗是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样一来,在对症治疗过程中更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配合,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延续治疗效果,给予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时,可以从心理护理、吸氧护理、以及心电监护几方面入手,能够从根本上满足患者对于护理的基本需求,临床时间证明,该护理模式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了最佳的治疗时间[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院前介入治疗和护理的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简化治疗过程,避免因延迟就医导致病情的恶化,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该种模式在临床上的价值非常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1):158-159.

[2]陈莲,祁翠霞.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19):193.

[3]魏万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急诊急救护理的作用分析[J].家庭医药,2017,(3):15.

[4]卞丽.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z2):32-33.

[5]陈秋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20):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