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急诊重症中多器官衰竭及其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内科急诊重症中多器官衰竭及其防治

田爱庆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ICU300350

摘要:目的:探究内科急诊重症中多器官衰竭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70例内科急诊重症中多器官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4月-2016年6月,将其平均分为两组,一组命名为常规组,一组命名为研究组,给予常规组传统治疗方法,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研究组肝素或川穹嗪及硝苯吡啶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发现研究组治疗后PH值、PaO2分别是(7.34±0.06)、(8.32±0.79),常规组分别是(7,31±0.06)、(7.72±0.06),研究组的PaCO2值是(7.42±0.75),常规组的PaCO2值是(8.66±0.86),相比之下,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临床类型和预后关系,研究组的存在病例率为85.7%,死亡比例率为14.3%,常规组存在病例率为11.4%,死亡病例为率88.6%,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肝素或川穹嗪及硝苯吡啶治疗内科急诊重症中多器官衰竭患者,增加了患者的存活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内科急诊重症;多器官衰竭;防治

引言:

由于多器官衰竭的发病原因不明,且病因复杂,成为急救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创伤、败血症成为该病的在临床中的常见病症,根据近些年的研究,人们对该病的定义存在争议。基于此,文章对该病的临床类型和预后关系、血气进行了分析。我院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就诊的70例内科急诊重症中多器官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来我院就诊的70例内科急诊重症中多器官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4月-2016年6月,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常规组男性人数为18例,女性人数为17例,年龄最大为89岁,年龄最小为26岁,病程最长为10天,最短为1天,研究组男性人数为19例,女性人数为16例,年龄最大为88岁,年龄最小为26岁,病程最长为12天,最短为2天,两组患者出现多器官衰竭到死亡时间为1到5天,平均为3天,所有患者均采取自愿原则参与此次研究,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原发病情况见表1。

表1所有患者的原发病情况(例)

1.2方法

给予常规组传统治疗方法,如调整水电解质,抗休克,抗炎,同时采用对症支持治疗,使酸碱保持平衡[1];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研究组肝素或川穹嗪和硝苯吡啶治疗方法,加入50毫克的肝素和500毫升葡萄液,每天注射1次,使用静脉滴注的形式注入,或者往里面加入120到150毫克的川穹嗪和250毫升的葡萄糖液,该种方法每天1次,使用静脉滴注的方式注入,此外口服10毫克的硝苯吡啶,每天使用3次,1个疗程为3到5天。待病情稳定后,转入病房[2]。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多器官衰竭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和临床类型与预后的关系。

1.4统计学方法

用计算机软件收集数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将收集的数据输入SPSS20.0软件中,对其进行分析和统计,如果P<0.05,则说明两组患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

比较两组多器官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发现PH值和PaO2的数值增高,PaCO2的数值降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的临床类型与预后的关系

比较两组的临床类型和预后关系,发现研究组存在病例率为85.7%,死亡比例率为14.3%,常规组存在病例率为11.4%,死亡病例率为88.6%,相比之下,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表3比较两组的临床类型与预后的关系(n/%)

3.讨论

目前,国内有关多器官衰竭的研究和报道较少,相关研究落后,国内对多器官衰竭患者的概念没有一致认识,也没有确定统一的治疗标准。相关资料显示[4],巨噬细胞的激活和多种机制的加入对多器官衰竭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该病的发展是一种炎症反应失控的变化过程,而不是一个独立现象。刺激3到5天之后,该病的炎症值升到最大值,刺激7到10天之后,该数值逐渐变弱。根据炎症反应的变化,并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可以使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通过本文的研究,多器官衰竭患者诊断主要包括三个条件,即器官功能障碍、全身炎症以及治病因素,全身有炎症反应是该病的主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芝加哥召开的相关危重病学会会议对其进行了新的讨论,也给出了新的定义,由于理性化因素、休克和感染等因素使身体出现损伤,而出现各种炎症反应,同时两个或以上系统或者器官功能出现一个障碍。对于多器官衰竭患者,目前国内外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标准,以往器官衰竭的标准是脏器功能处于衰竭状态,如果按照这些标准对疾病进行诊断,容易出现误诊,失去抢救时机,耽误病情。根据多器官衰竭的定义和我院的临床实践,文章分为两组,对其展开了研究。我院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肝素或川穹嗪静脉注射的和口服硝苯吡啶的方式对其展开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最早发现于肝脏,故名肝素,它不仅可以避免血红蛋白的粘附作用,还可以降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浓度。而川穹嗪的主要作用是活血行气,改善微循环,减少肺动脉高压,帮助扩张动脉和肺血管。对于改善多器官衰竭具有重要作用[5]。同时硝苯吡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增加器官的血液量,保持身体内部的环境稳定,将肝素、川穹嗪和硝苯吡啶三者联合使用的效果更好,有助于延缓病情,恢复器官功能,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是有益的[6]。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比较两组多器官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发现PH值和PaO2的数值增高,PaCO2的数值降低,同时研究组存在病例率为85.7%,死亡比例率为14.3%,常规组存在病例率为11.4%,死亡病例率为88.6%,相比之下,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蒋一鸣.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急诊内科治疗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5):147-148.

[2]侯洪.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88例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7):984-985.

[3]肖强.贝沙坦、氢氯噻嗪与美托洛尔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6(b03):1545-1545.

[4]吕超,于白莉,王雷.通腑法在内科常见危急重症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3):415-417.

[5]张艳阳.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估与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2):1207-1208.

[6]舒波儿.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心电图在急诊患者病情及预后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7(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