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探讨

汤慧周小康王海清罗琴

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主管护师410004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1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利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措施加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两组上述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需高度重视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通过个性化预防措施有效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髋部骨折一类常见的骨科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该病患者多通过手术治疗,但患者在术后极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危及其身体健康[1]。我院高度重视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并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个性化预防及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1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利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34例;年龄60—82岁,平均(71.2±6.1)岁;股骨颈骨折10例,髋臼骨折或合并脱位14例,髂骨翼骨折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股骨上端骨折8例,髋部骨折合并全身多发性骨折4例。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60—84岁,平均(71.9±6.5)岁;股骨颈骨折18例,髋臼骨折或合并脱位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股骨上端骨折6例,髋部骨折合并全身多发性骨折3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加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药物可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药物,以缓解血液的高凝状态,在用药期间密切检测患者下肢皮肤颜色和温度。

观察组采用综合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具体如下:①术前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为患者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危害、预防方法;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围手术期禁食刺激性食物,指导其进行腹部按摩、床上大小便、患肢肌肉锻炼,指导家属协助翻身,做好下肢保暖;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缓解其对手术和并发症的紧张感。②基本预防措施。手术操作宜轻巧,避免对静脉内膜造成损伤;规范下肢止血带的应用,避免下肢穿刺。③术后体位指导。患者在术后6至8小时需去枕平卧,患肢呈外展中立位。用下肢垫垫高患肢,以高于心脏20至30厘米为宜,避免使用单腿垫,以免腘窝处和踝部血管受压,在2小时后取侧卧位,用腿垫分开双下肢,使患肢呈外展位,每2小时予以侧卧和平卧位更换。④药物预防措施(同对照组)。⑤术后饮食干预。患者饮食要清淡,宜多吃高纤维素食物和润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每天饮水1500毫升左右以避免脱水,戒烟酒,控制血糖血脂,必要时可用开塞露或其他润肠通便药通便。⑥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实施及指导。在麻醉作用消失后,指导患者进行双上肢和健侧肢体自主活动,并对不同类型的手术患者给予针对性的训练。⑦物理预防。可应用肢体气压仪对患者双下肢行气压治疗,每天2次,每次20分钟。还可给患者穿上梯度压力弹力袜。

1.3评价标准

1.3.1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判断标准:Homan试验呈阳性,可见皮肤温度上升、下肢局部皮肤颜色瘀紫、下肢肿胀、表浅静脉怒张等症状,可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

1.3.2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邀请三位来自不同三甲医院的护理专家制定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本次研究所得的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例数(百分率)、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对数据展开卡方检验和t检验,P<0.05则表示资料间有明显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7%,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8.2±5.0)分,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6.8±4.1)分,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11.978)。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其形成因素包括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患者多表现出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股青肿、股白肿、皮肤温度上升、下肢局部皮肤颜色瘀紫等症状,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则需及时进行治疗,否则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严重者可导致死亡[2]。我院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具有丰富的经验,本次研究通过实施个性化预防措施,从术前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术后体位指导、药物预防措施、术后饮食干预、早期被动功能锻炼、肢体气压治疗仪治疗等方面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3%,且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相比于常规护理加药物预防的患者具有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李荃利的研究结果类似[3-4]。临床上要高度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要结合患者病情和医院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患者造福。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恰当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这一综合预防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小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静脉血栓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57-58.

[2]冯玉新.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3):226-227.

[3]狄亚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6(11):118-119.

[4]李荃利.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6):759-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