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3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进展

李占侠

李占侠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301700

摘要:糖尿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发病率比较高,好发于中老年群体中,是降低中老年群体健康水平的主要基础性疾病之一。临床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中,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目的是控制血糖水平。中医药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逐渐得到了临床的认可,并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不断被应用,取得了积极的反响。文章阐述了糖尿病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糖尿病的的中医药治疗现状,包括内服药物治疗、外治疗法、运动疗法以及饮食疗法等,形成了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治疗;效果;进展

引言

糖尿病作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其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的上升趋势,并且因为人们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的改善以及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了糖尿病“侵袭的对象”。临床对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比较多,其中的绝大部分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西医药物治疗中,通过研究不同种类的降糖药物,提出更为有效的西医药治疗措施。中医疾病治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也逐渐受到社会乃至世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会起到西医药难以起到的治疗效果,对血糖水平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本文针对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是对传统西医药治疗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对临床糖尿病治疗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1.糖尿病的相关内容阐述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具有1型和2型之分,其中以2型最为普遍,发病率比较高,好发于中老年群体中,是中老年群体中最为普遍的疾病之一,同高血压、冠心病构成中老年群体的“三大疾病”[1]。糖尿病的病因中,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为遗传因素,另一个为环境因素。研究表明,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环境因素则是诱发糖尿病的客观因素,在诸多客观因素中,饮食不合理、运动缺乏、工作不良习惯等都已经被临床证实是诱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发生之后,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多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即临床“三多一少”;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发病之后通常会感到疲乏无力,并且发病前肥胖症状严重[2]。由于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病程比较常,治愈难度比较大,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容易引发出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增加疾病控制的难度。因此,在采取措施进行疾病治疗时,必须要保证治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现状和进展

中医根据糖尿病发病因素及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将糖尿病又称为“消渴”、“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中医治疗过程中,坚持从糖尿病的病因出发,把糖尿病分为不同的分型,予以辨证施治疗,用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2.1中医内服药物治疗

中医内服药物治疗糖尿病时,坚持辨证施治的治疗理念,通常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不同的病型,给予更加针对性的治疗。在张玉立等[3]研究中,选取3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均为相同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采用中医药治疗(根据辨证分型的不同,分别使用消渴方加减、玉女煎加减、七味白术散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金匮肾气丸加减进行治疗),研究结果发现,采用中医药治疗的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33%,采用西医药治疗的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6.66%,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明显更高,患者健康的改善也更加明显。在使用中医内服药物治疗糖尿病时,使用到的药物在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基础上,往往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加减治疗。郭维等[4]研究中,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将全部患者进行了分型,分别为阴阳两虚型、痰湿内停型、瘀血内阻型,阴阳两虚型以滋阴潜阳,温阳利水,用潜阳封髓汤加减;痰湿内停型以滋阴润燥,化痰祛湿,用六味地黄丸和柴汤加味;瘀血内阻型以补气养阴,活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经过临床对照观察比较,发现此方能明显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临床症状。项英杰等[5]将120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样本中,对中医药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其对比分析选取的角度为古代辨证论治和现代辨证论治,分别实施辨证论治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古代辨证论治治疗前的生存质量评分为(74.38±9.79)分,现代辨证论治的生存质量评分为(71.46±14.55);治疗后,古代辨证论治和现代辨证论治的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77.19±11.85)分、(78.76±10.12)分,均要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认为中医辨证论治中无论是古代辨证论治还是现代辨证论治,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并且各有各的优缺点,是治疗糖尿病的理想选择。

2.2中医药专方、专药治疗

中药治疗糖尿病时,还有一部分的研究学者采用专方、专药的形式进行治疗。尹春花等[6]研选取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结果显示,同未加服者相比,加服用者的症状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组间相比较有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些学者认为糖尿病主要责之于脾的运化失职及肾的固摄失司,加之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血流变异常,如周小琳[7]自拟参藤三黄汤以益气化瘀、清热生津、补肾固精,药用:丹参、鸡血藤、黄芪、黄连、葛根、生地黄、枸杞、山茱萸、山药,治疗30例,显效2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中医药专方、专药治疗糖尿病时,也有一部分研究建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与单一西药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以此表明中医药专方、专药的治疗效果,提示中医药专方、专药的治疗作用。在高宗磊等[8]研究中,对8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进行研究,均为相同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而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外加参芪麦味地黄汤治疗,统计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明显高于对照组76%,无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疗效对比显著差异(P<0.05),因而认为采用中医药参芪麦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能够取得最佳的疗效,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2.3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药对于糖尿病疾病的治疗,外治疗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临床对于外治疗法的研究也比较多,主要集中在穴位贴敷、针灸疗法等方面。在穴位贴敷治疗方面,根据庞国明教授“内外治同理同方药,凡内服之药皆可外用”的观点,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科自制降糖贴贴敷中脘穴以益气健脾,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赵胜等[9]在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时,使用中药汤剂外用加以穴位贴敷以温经活血通络止痛,选择双侧足三里、血海、阴陵泉、阳陵泉、照海、三阴交、上巨虚、下巨虚等穴位,每日1次,15d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通过临床观察,该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有效率为90.0%,远高于常规治疗的有效率,并且患者的各项症状,如手足麻木、肢体疼痛、手足发凉等基本消失,从而认为中药汤剂联合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在针灸治疗方面,郑启艳等[10]针对临床近年来采用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在总共628例糖尿病患者中,选择针灸治疗的344例,而另外288例则采用常规治疗,这些研究中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针灸治疗的有效性要比常规治疗更高,对患者血糖水平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张娜等[11]总共收集了203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对其采用电针联合耳针进行辨证治疗,以月为单位将每个月视为一个疗程,持续治疗三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治疗前后的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空腹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方面,均要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美君等[12]对85例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研究,通过健脾益气、养阴生津、除湿降脂等手段进行基础性治疗,在此基础上联合采用耳针、艾条灸、体针施治,治疗3个月后,对实验室相关指标与治疗前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治疗后的糖、脂质代谢以及胰岛素抵抗等水平同治疗前相比均要明显更低,提示针灸改善了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质代谢及胰岛素抵抗,促进了患者的健康恢复。

2.4中医药饮食疗法

饮食治疗糖尿病,其效果已经得到了临床的一致认可。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中,也有关于饮食治疗的研究。在娄灵芝等[13]研究中,对259例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中的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实施中医养生干预,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养生知识教育,其中的饮食养生体现得尤为明显,并提出春夏秋冬四季养生的理论:确定春季养生原则是“养阳气”,要做到护肝养脾;夏季养生多食用清热解暑、长夏多食用健脾利湿之品,五味以苦、辛、酸、咸为主;秋季养生饮食上以滋阴润燥为宜,以防秋燥;冬季养生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以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杨水清等[14]对中医饮食养生干预在社区2型糖尿病痰湿型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选取的117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糖尿病饮食、基础治疗,干预组联合中医养生饮食指导,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血糖、体重等变化,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21%,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仅为61.02%,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治疗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体重指数的比较方面,干预组也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而得出医饮食养生干预社区2型糖尿病痰湿型具有良好效果的结论,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2.5中医药运动疗法

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一些研究己证实综合治疗更有利于2型糖尿病的康复。而作为祖国医学遗产一部分的气功,作为干预2型糖尿病的发展已被人们重视。在刘莉莉等[15]研究中,针对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对照组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不适用运动疗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运动疗法,对患者实施运动干预,结果发现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有29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23例,总有效率为76.67%,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谭琪敏等[16]选择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针对所选取的16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在实施干预前的两组在血糖值指标和血脂指标方面差异不大,而在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和总胆固醇含量、三酰甘油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等血脂指标方面,观察组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动疗法能纠正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病情。

3.结语

综上所述,糖尿病中医药治疗在临床上比较常见,针对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辨证施治是关键,也是中医药疾病治疗坚持的理念。从现阶段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来看,包括药物内服治疗、外治疗法、饮食疗法以及运动疗法,在选择中医药治疗方案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疾病分型合理进行治疗,尽可能地将多种方案联合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以此改善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吕德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进展[J].药物与人,2014,10(4):18-19.

[2]谢文健,邹如政,郑龙.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7):71-75.

[3]张玉立,李建文,刘子玉.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0(5):154-155.

[4]司廷林.温阳化痰法对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8):1341-1343.

[5]项英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3):1442-1444.

[6]尹春花,王艳霞,张霞,等.补阳还五汤治疗2型糖尿病8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2(21):4759-761.

[7]周小琳.参藤三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0):298-301.

[8]高宗磊,方燕旎.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饮食保健,2017,4(22):156-157.

[9]李象辉,金娜.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4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10):1013-1014.

[10]郑启艳,杨会生,项蓉蓉,等.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05):618-622.

[11]张娜,汪娅莉,冯虹,等.电针联合耳针治疗2型糖尿病203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5,54(18):1558-1561.

[12]刘美君,刘志诚,徐斌.针灸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9):3022-3025.

[13]娄灵芝,范琰.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养生干预效果评价[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4,15(2):100-102.

[14]杨水清,谢利梅.中医饮食养生干预社区2型糖尿病痰湿型的研究[J].新中医,2014,20(4):152-154.

[15]刘莉莉.运动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6(30):197-198.

[16]谭琪敏,尹小丽,雷小艳.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1):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