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分析

崔晓瑞1李名鹏2

1.湘南学院临床学院湖南郴州;2.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未行神经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临床学生61例为对照组,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行神经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临床学生61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反馈情况。结果:观察组教学效果(课堂回答问题积极95.1%、知识点掌握牢靠91.8%、课后作业认真完成98.4%)明显好于对照组(55.7%、63.9%、83.6%)。观察组教师对学生满意度评分(97.8±1.5分)、学生对教师满意度评分(98.2±1.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6.7±2.0分)、(82.4±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显著,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好评,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神经病学;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凸显,使得学生学习效果低下,课后不知道如何运用,而造成遗留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和社会压力增加,临床疾病谱发生了改变,神经内科疾病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1-2],给临床带教带来了诸多问题,也给临床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开展此次研究,以探讨神经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未行神经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临床学生61例为对照组,男34例,女27例,年龄为23~25岁,平均年龄为23.9±0.7岁,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行神经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临床学生61例为观察组,男32例,女29例,年龄为23~25岁,平均年龄为23.8±0.8岁,两组学生均为同一组带教老师,经统计学分析,基础资料(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未行神经病学课程教学改革。观察组行神经病学课程教学改革。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改革内容如下:⑴知识连贯性的提升。不同于其他学科,神经病学以神经解剖为基础,由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若学生不能正确建立神经系统解剖结构知识网,则无法统一理念,对于相关知识,学生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有过了解,但神经解剖知识是非常精细的,尤其是分布和走行,内容繁多,容易混淆,因而,必须要强调学生多花时间来复习神经解剖结构的相关知识,可采用电脑制作视图或课件的方式,利用动画图案,立体与声音相结合,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能将抽象内容记忆更为深刻。⑵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的融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相融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注意增加发病机制中的新观念,治疗疾病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要弥补学时少、信息量少的现况,讲解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问题,着重讲解,对神经系统特殊体征、术语,采取简单易懂的方案,在课后思考、自习中保持学习知识连贯性,可定期开展学习讨论会,注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学习兴趣,在科室内还可配置书籍阅览室,利用学校网络,搭建虚拟教室。⑶注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不要给予学生灌输式教育,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PBL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病例导入式教学法,遇到问题,让学生亲自动脑,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开展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学生互启中得到提高,通过归纳、总结等方法认识疾病的本质,⑷注意提高教学效果。将现代教育的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将优良的教学环境作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成为神经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可将教学大纲的要求制作成多媒体电子课件,将抽象难懂的神经病学内容做得更为图示化、形象化,能大大提升教学效果。现代教育的手段具有信息量大、网络结构图复杂等特点,注意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效改善理论的可接受性,还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同时现代教学手段能够扩大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意义重大。⑸注意培养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注意改革考试方法,要强调能力与知识并重,操作与理论并重的考核模式,让考核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自身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去解决问题。

1.3评定标准

满意度评分标准:采用自制调查表,满分100分,由调查员对被检人员进行打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教学效果比较

观察组教学效果(课堂回答问题积极、知识点掌握牢靠、课后作业认真完成)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教学效果比较[例(%)]

3.讨论

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内容涉及面很广,学习难度较大,学生课后掌握能力不足,一直是困扰教师的热点问题。

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是学校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顺利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唯一途径[3-4]。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教学效果(课堂回答问题积极95.1%、知识点掌握牢靠91.8%、课后作业认真完成98.4%)明显好于对照组(55.7%、63.9%、83.6%)。观察组教师对学生满意度评分(97.8±1.5分)、学生对教师满意度评分(98.2±1.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6.7±2.0分)、(82.4±2.9分)。说明神经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显著,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好评,值得推广使用。但此次研究也存在一定弊端,样本量较少,仍需要进一步扩大再研究。

参考文献:

[1]丁玎,洪震.老年性痴呆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21(1):101-108.

[2]邱赛兵,刘心歌.数学专业研究生神经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2):81-83.

[3]冯灵,王磊,陈静,等.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整合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2):231-233.

[4]谢瑛,孙晨曦,周国平,等.新型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0):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