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刘洋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刘洋杞

刘洋杞

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科天津市30012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分析,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周功能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功能康复具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护理干预;脊柱外科

腰椎间盘突出是髓核受椎体挤压溢出纤维盘,纤维环受损压迫或刺激临近组织或相应平面的神经根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有研究表明,约15%~20%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需通过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部分患者在椎间盘摘除、椎板切除减压术后,因瘢痕组织形成与硬膜周围纤维化,造成局部硬膜囊受压、神经根粘连、滑动受限,可再次引起坐骨神经痛等症状,影响了手术的长期疗效[1]。因此,如何做好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的护理干预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我院骨科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并取得了一定的护理经验,现将临床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45.14±5.26)岁,平均病程为(9.15±5.84)年;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45.08±5.24)岁,平均病程为(9.12±5.79)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有腰部压痛、叩击痛,伴不同程度下肢肌力降低、感觉减退等临床表现,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病变节段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符,并除外腰椎失稳、严重并发症患者、精神类疾病患者、不配合患者,诊断明确后行手术治疗。均经专科医师评估后方可出院,均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且符合伦理委员会基本要求。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用药护理、常规换药、术后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2],具体如下:(1)术后4h至术后3d为第一阶段,嘱患者在床上进行锻炼,预防术后神经根粘连、下肢深静脉血栓。护士指导家属掌握正确的被动抬腿运动方法,保持膝关节伸直位,协助被动抬腿30°~60°,停留约10~20s,双下肢交替练习并结合踝关节背伸运动;踝关节运动,包括背伸、环转、跖屈运动;随着术后疼痛减轻,可帮助患者逐步开展主动抬腿运动,抬腿幅度由小至大,耐受后每次需超过30°,每组20次,每6小时1组,双下肢交替进行。(2)术后第4天至术后第14天为第二阶段,逐步增加康复训练内容,注重腰背部柔韧性。贴墙运动,佩戴腰围背靠墙,保持头部、双肩、臀部、足跟贴近或靠墙,维持约5min,3次为1组,每天锻炼2组;伸背运动,患者俯卧位下肘部撑床,小腹部不离开床面,抬头后仰上半身并维持10~20s,逐步增加直至可双手直臂平升并抬头后仰;髋膝伸屈运动,患者仰卧位主动屈曲髋、膝关节,手环抱单侧膝关节逐渐缓慢靠近胸部,并停留5s,先单膝后双手同时抱膝靠近胸部,每组5次,每天锻炼3组。(3)术后2周为第三阶段,开展下床锻炼增强腰背部肌肉强度。腰背肌五点式运动,仰卧位下患者上肢屈肘屈髋屈膝,利用枕骨、双肘、双足支撑,举高腰背部,停留20~30s为1组,每天3组;伸腰运动,佩戴腰围双手护腰,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腰部后伸,停留20~30s然后放松;腰背肌飞燕式运动,俯卧位去枕平卧,患者双手置于背部,挺胸抬头,膝关节伸直,头、胸、双大腿用力向后离开床面,维持3~5s,放松回位。患者出院后仍进行上述康复操锻炼,共3个月,随访12个月,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和耐受程度,制定个性化锻炼计划,降低术后炎症反应,促进水肿消退,粘连松解。出院后督促患者坚持康复训练运动,纠正不良姿势、加强腰背部自我保护,防止复发。

1.4评价指标

参照中华医学会脊柱外科组制定的评定标准及Naka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3]。①优:术后4周无运动功能受限,患者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无残余腰腿疼痛;②良:功能基本不受影响,可从事较轻的工作和活动,但偶有腰腿疼痛;③可:术后腰腿痛减轻,但患者不能从事原工作、活动;④差:腰腿痛未见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疗效达优、良、可患者比例总和。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x±s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组中优14例,良10例,可5例,差1例;对照组中优7例,良9例,可8例,差6例,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表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系椎间盘退变、突出、压迫或刺激临近组织或相应平面的神经根、马尾神经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征,是骨科的常见病之一,在国内发病率较高。由于髓核组织多突出在椎管后方或椎管内,直接造成脊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因此腰腿疼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部分患者术后因瘢痕组织形成与硬膜周围纤维化,造成局部硬膜囊受压、神经根粘连、滑动受限,严重影响了手术的长期疗效,如何做好患者术后护理干预至关重要[4]。

我院骨科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病理生理特点设计康复训练方法,术后不同时间段给予不同强度、不同方式的恢复训练方式,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从简单的大肢体运动到较为复杂的多肢体协调运动,逐步恢复患者的肌力活动灵巧性。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护理干预以通过各不同方式的训练刺激神经,有利于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加速水肿消退。

综上所述,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功能康复具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丁新玲,高志明.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08):65-66.

[2]田兰松.康复护理干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8):91-92.

[3]马玲.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0):93-94.

[4]姚美玲.综合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康复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