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刘志华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414000

摘要:目的:研究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和体检的50例骨创伤患者、50例骨创伤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患者以及50例体检的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称为骨伤组、DVT组及健康组。对此三组研究对象的D-二聚体含量(D-D)、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以及C-反应蛋白(CRP)含量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骨伤组、DVT组的D-D、FIB以及CRP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DVT组的D-D、FIB以及CRP含量显著高于骨伤组(P<0.05)。DVT组治疗后,D-D、FIB以及CRP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D-二聚体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以及C-反应蛋白含量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要想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就必须降低以上三种危险因素的含量避免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消退。

关键词:骨创伤;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骨伤后患者的伤口愈合时,由于骨膜不断生长导致骨折部位和远端持续肿胀,再加上炎性因子作用造成肿胀的症状很难消除并且容易复肿,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诱发肺血栓栓塞的主要因素[1]。DVT主要发生在下肢腘静脉和大隐静脉,临床表现为局部感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和肢体肿胀等,因此,为了降低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本研究选取了50例骨创伤患者、50例骨创伤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患者以及50例体检的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2015年7月-2017年1月在我院治疗和体检的50例骨创伤患者、50例骨创伤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患者以及50例体检的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为骨伤组、DVT组及健康组。其中,男83例,女67例,年龄21~80岁,平均(38.24±10.13)岁;病程1~3天,平均(1.2±0.3)天。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的情况下,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过CT或MRI诊断,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2)排除颅内出血的患者。

排除标准:(1)肝肾等器官及内分泌系统存在严重的原发性疾病。(2)精神疾病患者。

1.3治疗方法

DVT组进行深静脉血栓的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在急性期运用溶栓药(t-PA),抗凝剂(阿司匹林)和神经保护剂(尼莫地平等)治疗,后期进行药物调整,2周作为一个疗程。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患者治疗前后抽静脉血测定D-D、CRP及FIb含量。D-D检测采用散射比浊法,FIB采用PT导出法,检测仪器为美国库尔特公司的全自动血凝仪ACLTOP及配套试剂盒;CRP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仪器为美国贝克曼公司的IMMAGE800特定蛋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2]。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研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运用卡方(c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研究对象的FIB、CRP及D-D含量比较

骨伤组、DVT组的D-D、FIB以及CRP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DVT组的D-D、FIB以及CRP含量显著高于骨伤组(P<0.05)。

3讨论

DVT的常见临床表现有疼痛、肢体肿胀、体温升高、肺栓塞等,病情严重时可致肢体残疾。当发生骨创伤时,血小板激活,发生粘附、聚集、释放等过程介导血栓的生成。D-D、CRP和FIB是血栓形成前及形成过程中的分子标志物[3]。FIB是凝血系统的中心蛋白质,浓度升高时使蛋白凝胶形成不完全,消弱了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能够促进血栓的形成。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最小片段产物,机体发生凝血纤溶亢进时,大量D-D会出现在血液中。CRP主要在肝脏内合成,当机体发生炎症时,血清的CRP含量因此会升高。CRP或与脂多糖、干扰素共同作用,促使机体表达单核细胞组织因子,加快血栓的形成[4]。因此,采用定性及定量检测方法来测定血液中D-D、CRP和FIB的含量能早期诊断出血栓形成性疾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骨伤组、DVT组的D-D、FIB以及CRP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DVT组的D-D、FIB以及CRP含量显著高于骨伤组(P<0.05)。DVT组治疗后,D-D、FIB以及CRP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结果与等一致。综上所述,D-二聚体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以及C-反应蛋白含量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要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就必须降低以上三种危险因素的含量避免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王峰.中青年股骨干骨折并发DVT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7,32(6):313-316

[2]王国华,唐黎明,马玉亮,等.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12):1103-1105.

[3]温传阳,蒋青.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06:618-621.

[4]李辰阳.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40(7):876-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