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风险管理作用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剖宫产术后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风险管理作用观察

肖群

芦溪县人民医院江西萍乡337000

摘要:目的探究剖宫产术后防治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护理风险管理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900例剖宫产术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风险管理护理,观察产妇DVT发生率、心理状态及满意度。结果经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900例产妇出现3例DVT,发生率为0.33%;SDS(42.39±2.17)分,SAS(40.37±2.21)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操作技能(8.97±0.54)分、护理态度(9.01±0.33)分、责任心(9.02±0.29)分、健康教育(8.89±0.56)分。结论剖宫产术后行护理风险管理后可有效降低DVT发生率,且有助于产妇心理状态改善,护理满意度提高,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护理风险管理;DVT

剖宫产术后常见一种并发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多出现在分娩或者术后3周内,若DVT出现,将导致产妇痛苦增加,严重时将致残,促使急性肺栓塞出现,对产妇生命安全产生威胁[1]。风险管理指的是对患者、工作人员、陪护人员可能造成伤害的潜在风险予以识别及评估,然后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予以干预的过程。本研究为明确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剖宫产术后DVT防治中的效果,我院针对性选取900例产妇资料进行分析,并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900例剖宫产术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剖宫产指征、临床资料完整者纳入,将精神疾病、极度不配合者排除。其中,年龄21-37岁,平均(27.62±3.12)岁;孕周34-41周,平均(38.71±2.15)周;经产妇250例,初产妇650例。本研究方案经护理质量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护理风险管理,具体为:(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加强对其专业知识培训,包括DVT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及治疗方法等;依据患者一般资料对DVT风险高危人群进行识别,并对此类人群加强风险管理干预;(2)加强对产妇健康教育,重点介绍DVT发病因素、治疗方法、干预措施、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知识知晓性,促依从性提升;(3)针对性予以心理疏导,充分重视其主诉,对下肢颜色、温度、肿胀程度等进行密切观察,指导其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指导其早期下床活动;(4)指导产妇合理饮食,坚持低脂、低盐高维生素饮食,且需多饮水,促进排便通畅;术后早期应尽量抬高下肢,保持静脉回流畅通;协助其多翻身,鼓励其于床上行背屈、跖屈运动,指导患者家属腿部按摩方式,保持下肢血液循环正常;(5)提升护理人员穿刺技能,减少同一静脉多次反复穿刺操作;一旦出现DVT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抗生素药物治疗,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本组DVT发生率、产妇心理状态以及护理满意度,其中心理状态采取抑郁(SDS)、焦虑(SAS)自评量表[2]评估,前者大于53分,后者大于50分即为抑郁或焦虑,分值愈高则负面情绪愈严重;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评定,包括操作技能、护理态度、责任心、健康教育等方面,每项0-10分,分值与结果呈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均用SPSS17.0统计软件行本研究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s)表正态计量资料,用[n(%)]来表计数资料。

2结果

2.1本组DVT发生率

经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900例产妇出现3例DVT,发生率为0.33%。

2.2本组心理状态

900例产妇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SDS评分为(42.39±2.17)分,SAS评分为(40.37±2.21)分。

2.3本组护理满意度

900例产妇干预后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分别为:操作技能(8.97±0.54)分、护理态度(9.01±0.33)分、责任心(9.02±0.29)分、健康教育(8.89±0.56)分。

3讨论

随着近些年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医疗器械不断更新,剖宫产逐渐应用于临床,并成为产科有效解决异常分娩常用手段之一。但是,剖宫产术后,产妇易出现DVT,影响产妇术后恢复,不利于预后质量提升。有研究[3]指出,在剖宫产围手术期予以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有助于改善产妇心理状态,减少其DVT发生情况,从而可提升护理满意度。

本次研究中,经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900例产妇出现3例DVT,发生率为0.33%;SDS(42.39±2.17)分,SAS(40.37±2.21)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操作技能(8.97±0.54)分、护理态度(9.01±0.33)分、责任心(9.02±0.29)分、健康教育(8.89±0.56)分;此次研究结果与李秋英、陈俊霞[4]相似,表明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可有效减少剖宫产产妇术后DVT的发生,并有助于稳定患者心理状态,促其护理满意度提升。DVT形成主要是因静脉回流不畅,导致下肢深静脉出现血凝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水肿、静脉曲张出现,若血栓脱落将致使肺部急性栓塞,对产妇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实行,通过对DVT高危人群进行评估,临床加强对该类人群的护理干预,使护理重点突出,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效率,有效预防DVT的发生。其次,护理风险管理中,护理人员通过查阅文献、既往病例并结合临床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有助于避免因既往因素导致的DVT事件发生,从而减轻患者痛苦,缓解其负面情绪,促其满意度提升。此外,护理人员对患者下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指导其抬高下肢促静脉回流,并指导其下肢按摩手法,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流动,预防DVT发生。同时,针对已出现DVT产妇,临床予以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并通过测量下肢周径进行疗效评估,指导治疗方案调整。本次研究方案受多种因素影响,尚未对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详尽分析,需行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有助于预防剖宫产术后DVT的发生,且对产妇心理状态稳定具促进作用,可提升其满意度,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泉艳.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要点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01):111-112.

[2]张洪艳,桑丹,夏士艳,等.探究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3):200-202.

[3]田梦琪.早期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7,29(02):47-49,80.

[4]李秋英,陈俊霞.针对性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40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04):76-77.

[5]李洁萍,苏庆红,易翠兰,等.剖宫产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及围产期护理干预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3):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