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初治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初治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因素

吴权辉

中山市中医院血管介入科528400

摘要:目的:探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初治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6例下肢生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实际情况对全部患者进行分组。静脉通畅率在50%以下的劣效组(51例),在50%以上的(包括50%)为优效组(55例)。结果:优效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劣效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DVT分期、治疗方法、发病部位是下肢DVT治疗后静脉恢复通畅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数值高、DVT分期晚、仅采取单纯药物治疗、受累血管位于膝上时DVT治疗效果差,不利于静脉通畅率的改善。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初治患者;静脉通畅率;影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发病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因外伤、手术等长期卧床恢复治疗的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甚至高达50%[1]。研究表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多,如合并高血压疾病、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合并恶性肿瘤,相关手术史等[2]。为了进一步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初治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6例下肢生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详细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6例下肢生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视为研究对象,以治疗后静脉通畅率50%为分界点进行分组,不小于50%为优效组(55例),小于50%为劣效组(51例)。优效组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最大为76岁,最小34岁,平均年龄(56.3±2.4)岁;平均病程(3.1±0.4)年。劣效组中,男27例,女24例;年龄最大为75岁,最小33岁,平均年龄(56.7±2.5)岁;平均病程(3.2±0.7)年。两组在上述各项基本资料的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分为支持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环节。包括支持治疗:如体位治疗、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抗凝和溶栓药物的应用;手术治疗:如置管溶栓术、器械取栓等。

1.3观察指标

收集整理入组患者住院和/或门诊复查病案资料,观察两组患者首次入院时血液学指标,自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口二聚体。访时收集患者治疗后下肢静脉造影复查数据,有多次造影复查数据者,以最后一次数据计算治疗后静脉通畅率。

1.4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组间比较选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纳入标准0.05,剔除标准0.1。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液学相关指标比较

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方面,优效组均要明显低于劣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二聚体方面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两组患者血液学相关指标比较()

2.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结局的预测影响因素分析

如表2所示。

表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结局的预测影响因素分析

3.讨论

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n二聚体升高被认为是DVT发生的高危因素[3]。如临床上出现上述指标升高时,应高度警惕是否并发有DVT,有必要对这部分患者施行积极的预防干预。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劣效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优效组,而优、劣效组间D二聚体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DVT易发人群,血液往往呈高凝状态,血浆中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有型成分增多,血小板及凝血功能亢进促进了血栓的形成[4]。前3项指标低的疗效优可解释为,治疗前血液高凝状态越严重,DVT发病风险越高且治疗预后越差,而肛二聚体水平高低可作为DVT风险预测因子,但对其治疗效果的预测可能作用不大[5-6]。

本研究多因素109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DVT分期、治疗方法、发病部位为DVT治疗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白细胞计数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数

值高、DVT分期晚、仅采取单纯药物治疗、受累血管位于膝上时治疗效果较差。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分析下肢DVT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变化,可对DVT治疗预后做出初步预测,并引导l艋床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负面因素,使疗效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魏立春,侯培勇,李祺熠,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治疗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8(4):306-310.

[2]鲁景元,顾建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初治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因素[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8(2):299-301.

[3]李达,黄小明,张红刚,等.经胫后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36(22):3036-3037.

[4]贾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12(2):125-126.

[5]石国一,贺辰龙.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介入治疗[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4):137-138.

[6]李全成,田玉峰,闫波,等.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6,38(9):10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