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机体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瑞舒伐他汀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机体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分析

韩方义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201802

摘要: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临床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其中62例患者(对照组),余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3个月治疗。依据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对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1(ET-1)与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7.1%明显高于对照组71.0%(X2=9.107,P<0.05)。观察组治疗后E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4.516,t=3.874,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瑞舒伐他汀的配合应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起到良好改善作用,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血管性痴呆;血管内皮功能;认知功能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血管性痴呆临床发病率日益上升。渐进性记忆力减退与认知功能损害是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早期有效的干预治疗能逆转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控制病情进展[1]。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的瑞舒伐他汀是一种新型他汀类药物,兼具调脂与心脑血管保护双重作用,为明确瑞舒伐他汀用于血管性痴呆治疗中是否有效,笔者以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随机对照实验,现将具体研究过程与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4月~2017年4月先后就诊我院的12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以临床治疗方法不同为依据进行研究分组,随机给对照实验设置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分62例。观察组纳入男女患者各33/29例;年龄最小的为62岁,最大为81岁,平均年龄(67.2±8.5)岁;病程最短的为6个月,最长为4年,平均病程(10.7±1.8)个月。对照组分到的患者中有32例男性,30例女性;患者年龄区间61~79岁,平均年龄(66.7±8.4)岁;病程4个月~3.7年,平均病程(10.3±1.5)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将包括抗血小板聚集、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改善、血管扩张、改善脑代谢、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药物治疗等手段在内的常规治疗措施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中。在此基础上予以观察组患者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指导患者每晚口服10mg,连续服用3个月。

1.3疗效评价标准

用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所测得的MMSE评分减去治疗前MMSE评分得到治疗后增加的MMSE分值,根据治疗后增加的MMSE分值划分疗效等级。以有效疗程结束后MMSE评分增加超过3分(包括3分)作为显效判定标准;以治疗后MMSE评分增加1~2分作为有效判定标准;以治疗后MMSE评分增加不足1分作为无效判定标准。统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ET-1与NO指标水平并行组间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t检验X±S表示的计量资料;X2检验%表示的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治疗有效率组间比较结果

有效疗程结束后符合显效、有效、无效疗效等级判定标准的患者在观察组各占35.5%(22/62)、51.6%(32/62)、12.9%(8/62),治疗有效率为87.1%;对照组治疗后符合上述疗效等级判定标准的患者各占30.6%(19/62)、40.3%(25/62)、29.0%(18/62),治疗有效率为70.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9.107,P<0.05)。

2.2治疗前后机体ET-1与NO指标水平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阶梯ET-1与NO指标水平基本处于同一基线水平,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t=0.024,t=0.178,P>0.05)。两组ET-1指标值在治疗后均呈不同程度降低(t对=5.108,t观=7.263,P<0.05),NO指标值均呈不同程度升高(t对=4.867,t=7.502,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ET-1指标值显著偏低,NO指标值明显偏高(t=4.516,t=3.874,P<0.05),数据见表1。

3.讨论

以渐进性记忆力减退与智力障碍加重兼并情感、性格、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血管性痴呆是在各种脑血管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近年来血管性痴呆发病率在老龄化进程加快,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的环境背景日益上升。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的ET-1与NO在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21种氨基酸组成的ET-1是目前已知的一种缩血管作用最强的物质,血管性痴呆患者普遍存在ET-1指标异常升高,当患者病情有所改善时其水平相应地会有所下降。兼具抗血小板聚集,减轻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反应作用的NO是一种内源性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因子,血管性痴呆患者该项指标普遍低于健康人群。

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瑞舒伐他汀是一种兼具调脂与脑保护双重作用的新型他汀类药物。对脑血管疾病患者所表现出的脑缺血症状具有良好改善作用,用于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中不仅能对患者体内炎性因子起到良好抑制作用,而且还能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脑部供血不足与神经衰退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发病机制,瑞舒伐他汀恰好具备血管性痴呆治疗的理论基础。故而我院在为观察组患者开展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前ET-1与NO水平基本近似的两组患者在有效疗程结束后ET-1均呈不同程度下降,NO指标值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观察组前述指标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反映瑞舒伐他汀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显著改善作用,我们认为这也可能是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常规治疗基础上配伍应用瑞舒伐他汀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患者认知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大有裨益,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方,唐勇,任安吉,等.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血管性痴呆的61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5):78-81.

[2]宋晨晨,张楠,程焱.瑞舒伐他汀和美金刚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内皮祖细胞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3):29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