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护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小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护理分析

马春晶

马春晶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5000

摘要:目的探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抽选我中心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50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药物控制结合护理干预,50例患儿体温恢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患儿休克征象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处理,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患儿皮肤保持完整,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结论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及时纠正休克征象,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儿皮肤保持完整,改善其营养状况,促进康复,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护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带菌者和患者是传染源,从潜伏期开始至病后10天内均有传染性[1]。病原体经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多见,尤其以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病后获持久免疫[2]。本病以冬春季多见,3~4月份为发病高峰。现抽选我中心收治的50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儿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中心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50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儿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29例,女患儿21例,年龄6个月~14岁,平均年龄(8.2±2.1)岁。

2临床表现

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在病程中增多,并迅速扩大),脑膜刺激征。潜伏期1~7天,一般为2~3天。

3护理措施

3.1一般护理

3.1.1隔离:实施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至症状消失后3天,但不少于发病后7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

3.1.2休息:与活动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病室清洁安静。发现休克早期症状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或休克体位,保暖。

3.1.3饮食:对于较大患儿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并协助进食。呕吐频繁或不能进食者,遵医嘱补液。昏迷者鼻饲。

3.2严密观察病情

3.2.1认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尤其是血压变化。

3.2.2观察患儿面色、瘀点、瞳孔大小及神志变化,及时与医生联系。

3.2.3观察患者尿量变化,及时发现休克症状。

3.3症状护理

3.3.1发热:(1)卧床休息室内整洁、安静;(2)每4小时监测体温l次;(3)体温超过39℃者及时处理;(4)高热、头痛者给予解热镇痛药;(5)高热、惊厥者给予亚冬眠治疗;及时准确地给予抗菌药物治疗[3]。

3.3.2休克:(1)观察生命体征,皮肤温度、颜色,尿量;(2)患者平卧或休克体位,保暖,切忌搬动;(3)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4)迅速建立静脉通道;(5)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和器材,配合医生抢救;(6)密切观察休克症状改善情况;(7)及时送检血、尿标本,做好抢救记录。

3.3.3皮疹:(1)观察皮疹特点及脱皮情况;(2)皮肤清洁,禁用肥皂水擦洗,床单位整洁柔软;(3)剪短患者指甲,避免抓破皮肤;(4)大片瘀斑未破溃前避免受压和摩擦,勤换内衣裤;(5)瘀斑破溃后及时处理。

3.4健康教育及预防措施

3.4.1急性期患儿要注意卧床休息,保持病室清洁安静。

3.4.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应严格消毒处理[4]。

3.4.3向患儿家属耐心讲解隔离消毒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严格执行探视及陪护制度。

3.4.4婴幼儿不宜去流脑患者家,并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3.4.5管理传染源:及早发现并隔离患者,自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

3.4.6切断传播途径:流脑流行期间,要搞好环境与个人卫生,居室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流行期间避免儿童到公共场所,托幼机构和中小学尽可能不组织大型集会,以减少传播。

3.4.7提高人群免疫力:(1)预防接种:6个月至15岁小儿按时接种脑膜炎球菌A群多糖菌苗,有一定预防效果;(2)药物预防:与患儿密切接触者可预防用药,复方磺胺甲唾唑,小儿50~l00mg/kg,连服3天。也可用利福平,小儿5~lOmg/kg,每天2次服用,连服3天[5]。

4结果

经药物控制结合护理干预,50例患儿体温恢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患儿休克征象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处理,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患儿皮肤保持完整,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5讨论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cerebrospinal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临床上以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及脑实质损害[6]。

脑膜炎球菌裂解可释放内毒素,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要的致病因子。病原体侵入鼻咽部后,根据其数量和毒力及人体免疫力强弱不同,表现各异,大多数受染者在细菌未繁殖前即将其消灭;在部分人,入侵的细菌可在鼻咽部繁殖并排出,成为带菌者,少数人在感染后引起一过性菌血症;极少数人感染后细菌从局部侵入血流,并在血中生长繁殖引起败血症或细菌侵犯脑膜穿过血脑屏障引起脑脊髓膜炎。病变部位在蛛网膜及软脑膜,波及大脑半球表面和颅底及脊髓。婴幼儿颅骨骨缝及囟门未闭合,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故临床表现不典型,应密切观察。

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及时纠正休克征象,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儿皮肤保持完整,改善其营养状况,促进康复,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彭湘玖.120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2):345.

[2]江桂云,张秋菊,谭丽丽,陆萤,张忠丽.浅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22).

[3]杨小方,杨晓颖,张晓英.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全身瘀斑的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3):91-92.

[4]王文欢.42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儿的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9):131-133.

[5]许敏.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264-265.

[6]李凤君,常继英,夏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