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姜华曲丽(通讯作者)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4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300mg,负荷量后75mg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600mg,负荷量150mg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和心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提高临床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其主要表现持续且剧烈胸骨后疼痛以及心电图变化显著,多发生于早晨,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根本主[1]。因此,寻找更为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迅速缓解病情,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已成为临床研究重点,本研究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该病的诊断标准,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消化道溃疡以及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禁忌症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43例。对照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78.89±2.58)岁,发病时间25-42h,平均时间(32.25±1.98)h,其中下壁梗死病患28例,前壁梗死病患7例,后壁梗死病患8例;观察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77.89±2.68)岁,发病时间26-43h,平均时间(33.21±2.02)h,其中下壁梗死病患27例,前壁梗死病患9例,后壁梗死病患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轻重应用他汀类、ACEI、硝酸酯类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300mg,负荷量后100mg,每日一次;氯吡格雷300mg,负荷量后75mg,每日一次。观察组阿司匹林同对照组,氯吡格雷600mg,负荷量150mg治疗,每日一次,持续1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心功能状况(再闭塞率、血管再通率、左心射血分数—LVEF)。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恶化四种,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CK-MB峰值提前出现,ST-T移至等电位线;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电图结果显示ST-T下移至0.05-0.2mV;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ST-T治疗前后变化小于0.05mV;恶化:临床症状有加重现象,ST-T缺血改变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显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效果分析

对照组43例,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9.07%;观察组43例,显效2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为(64.58±3.12)%;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为(55.48±2.12)%,结果显示,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治疗后心功能状况比较

对照组43例,血管再通23例,再通率为53.49%;再闭塞10例,再闭塞率为23.26%;LVEF评分为(34.25±7.45)分;观察组43例,血管再通32例,再通率为74.42%;再闭塞2例,再闭塞率为4.65%;LVEF评分为(47.49±8.05)分;结果显示,观察组心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心血管内科疾病之一,多常见于中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该病的发生率逐渐上升,是由冠脉闭塞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引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2],该病最重要的是再灌注治疗,急诊介入或溶栓治疗,但对一些错过溶栓最佳时机又因各种原因不能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抗栓治疗更为重要,临床多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药理机制为通过抑制机体血小板环氧化酶作用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单使用该药物,临床治疗效果并不显著。氯吡格雷是临床新型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其能够选择性地与机体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不可逆结合,从而有效抑制血小板糖蛋白活化,对于疾病治疗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两者联合有好的治疗效果[3-4],但患者只用75mg/d氯吡格雷的维持剂量治疗时,至少需要2小时才能产生抗血小板作用,3~7d后才能达到最大抑制作用,这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来说起效速度依然不够。为探讨高低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本文以我院86例患者为实验对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和心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高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血小板聚集率和心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冰.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7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7):62-63.

[2]刘琼,闫建萍.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药物经济学评价[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1):90-99.

[3]石苗苗,朱巧燕,王贵鹏,等.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用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PCI患者疗效的影响[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1):14-16,20.

[4]牛少辉,张丽华,简立国,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2014,21(2):151-153.

通讯作者:曲丽(1977-),女,汉族,辽宁大连人,主管护师,本科,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