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妊娠合并糖尿病血糖控制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探究妊娠合并糖尿病血糖控制的临床分析

宋立波

铁力市中医院1525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8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血糖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发生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实行血糖的控制的管理,采集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饭后2h后的血糖情况(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结果经过精心的护理以及血糖的控制的情况,选取的孕妇均将患者的血糖控制良好,生产时,出现剖宫产的有44例,有36例为常规的阴道分娩的。结论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实行控制血糖的管理的行为可以有效的降低空腹血糖,减少由于糖尿病而对母婴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妊娠;血糖控制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andanalyzetheclinicaleffectof80casesofglycemiccontrolinpregnancywithdiabetes.Theobjectofthisresearchmethodistochoosethehospitaloccurredin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patientswith80cases,theretrospectiveanalysisoftheclinicaldatawereanalyzed,andtheimplementationofthemanagementofbloodglucosecontrol,werecollectedfastingbloodglucose(FPG),bloodglucoseafteramealafter2h(2hPG),glycosylatedhemoglobin(HbA1C)andotherindicators.Resultsaftercarefulnursingandbloodglucosecontrol,thepregnantwomenchosetocontroltheirbloodsugarwell.Duringtheproduction,therewere44casesofcesareansection,and36caseswereregularvaginaldelivery.Conclusionforpatientswith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theimplementationofbloodsugarcontrolbehaviorcaneffectivelyreducefastingbloodglucoseandreducetheimpactofdiabetesonmotherandinfant,whichisofgreatvalue.

[Keywords]Diabetes;pregnancy;bloodglucosecontrol

糖尿病是一種由于身体无法接受胰岛素作用或者胰岛素的分泌减少甚至无法分泌胰岛素的疾病,糖尿病会造成代谢紊乱[1]。患者在妊娠期间发生糖尿病,会对患者以及胎儿处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患者在患病期间需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控制饮食,坚持服用药物,适量的运动,参加社区的教育活动等。为了研究妊娠合并糖尿病血糖控制的临床分析,该文中选取该院发生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80例,实行血糖的控制的管理,采集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饭后2h后的血糖情况(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发生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80例,实行血糖的控制的管理,采集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饭后2h后的血糖情况(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病例均选自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其中,女性患者80例,年龄在24~3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29.3±3.5)岁。选取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妊娠合并糖尿病。排除标准:①孕妇有其他重大疾病,如严重肾衰竭等。②孕妇年龄过大,超过60岁以上。③孕妇患有精神类的疾病,不能配合实验实行。④孕妇患有严重的肿瘤的情况。⑤孕妇不同意进行实验。

1.2方法

对选取的孕妇实行血糖的控制。①饮食控制,妊娠合并糖尿病大多数可以通过控制饮食的方法控制血糖的情况。患者需要使用含有维生素以及纤维素的食物,每天在用餐时保持少用多餐的原则。每天总共摄入的总热量为126kJ/kg。其中有20%的蛋白质,有40%的脂质,有40%的糖类。②胰岛素控制,如果通过饮食控制发现在5~7d后,仍然控制不住甚至出现酮症。可以通过胰岛素医治,在实行早餐前对患者实行2/3或者1/2的胰岛素,在中午或者晚餐之前实行1/3或者1/2的胰岛素。患者需要经常检测血糖的情况,根据血糖的实际情况调整患者的胰岛素的摄入情况,维持患者的血糖平稳。在患者生产时,由于患者分娩消耗能量较多,为了避免孕妇出现分娩时的低血糖,不对孕妇实行胰岛素的注射。

1.3观察标准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饭后2h后的血糖情况(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的情况以及孕妇的生产方式,孕妇与胎儿的情况。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的方式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经过血糖控制后,有66例孕妇能够通过饮食控制血糖的浓度,占选取的孕妇的82.5%;有14例患者能够通过饮食控制联合胰岛素控制血统的浓度,占选取的孕妇的17.5%,均保证在妊娠期间患者的血糖稳定。选取的孕妇均将患者的血糖控制良好,生产时,出现剖宫产的有44例,有36例为常规的阴道分娩的。选取的患者胎儿均平安降生,其中有1例胎儿出现窒息,经过医治后康复。

3讨论

糖尿病在妊娠的孕妇中多发,是妊娠的并发症之一。孕妇由于妊娠作用导致身体素质较差,对于疾病的抵抗力较低,更容易发生病变。糖尿病会破坏患者的内环境的稳态,患者的身体中的胰岛素含量过低,或者身体无法接受胰岛素会使患者的血糖含量无法保持平稳,影响肾脏的功能,使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加,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从而形成糖尿。患者处于妊娠状态时患有糖尿病,胎儿吸收母亲身体中异常的营养的情况会影响胎儿的成长,很容易出现畸形或者巨大儿的情况,严重影响母婴的生命安全。黄莉莉等[2]的研究中使用75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实行血糖控制的孕妇为实验组,另外,没有控制住血糖的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妇75例为对照组,选取75名健康的孕妇为健康组,发现实验组中出现酮症,妊娠高血压症,羊水过多,胎膜早破,产后出血,感染等症状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出现酮症,妊娠高血压症,羊水过多,胎膜早破,产后出血,感染等症状与健康组中的健康孕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饮食以及胰岛素等方式在患者得出妊娠期间控制住血糖,能够有效地减少孕妇出现意外的情况。另外,糖尿病是一种较为明显的家族的遗传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的通过控制饮食或者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医治。患者需要使用含有维生素以及纤维素的食物,每天在用餐时保持少用多餐的原则。在注射胰岛素时,在实行早餐前对患者实行2/3或者1/2的胰岛素,在中午或者晚餐之前实行1/3或者1/2的胰岛素[3]。在患者生产时,由于患者分娩消耗能量较多,为了避免孕妇出现分娩时的低血糖,不对孕妇实行胰岛素的注射。刘云波等[4]研究的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与该文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该文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该文中选取该院发生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80例,实行血糖的控制的管理,采集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饭后2h后的血糖情况(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结果,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经过血糖控制后,有66例孕妇能够通过饮食控制血糖的浓度,占选取的孕妇的82.5%;有14例患者能够通过饮食控制联合胰岛素控制血统的浓度,占选取的孕妇的17.5%,均保证在妊娠期间患者的血糖稳定。选取的孕妇均将患者的血糖控制良好,生产时,出现剖宫产的有44例,有36例为常规的阴道分娩的。选取的患者胎儿均平安降生,其中有1例胎儿出现窒息,经过医治后康复。

综上所述,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实行控制血糖的管理的行为可以有效的降低空腹血糖,减少由于糖尿病而对母婴造成的影响,值得患者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亚冬,马立萍.医院社区整体血糖管理模式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4):439-442.

[2]黄莉莉,黄惠莹.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分析与妊娠结局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15):168-170.

[3]NowakN,SkupienJ,CyganekK,etal.1,5-Anhydroglucitolasamarkerofmaternalglycaemiccontrolandpredictorofneonatalbirthweightinpregnanciescomplicatedbytype1diabetesmellitus[J].Diabetologia:ClinicalandExperimentalDiabetesandMetabolism=OrganoftheEuropeanAssociationfortheStudyofDiabetes(EASD),2013,56(4):709-713.

[4]刘云波,李淑娟,杨学军,等.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6):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