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效果观察刘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效果观察刘成

刘成

北安市中医医院164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96例慢性肾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实施中医辨证分型施治。结果96例患者中痊愈51例(53.1%),显效32例(33.4%),无效13例(13.5%)。总有效率86.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施治能有效治疗慢性肾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肾炎;中医;疗效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andanalyzetheclinicaleffectofChinesemedicineinthetreatmentofchronicnephritis.Methodsthesubjectsofthisstudywere96patientswithchronicnephritis.Theclinicaldata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andthe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ofTCMwerecarriedout.Resultsamongthe96patients,51caseswerecured(53.1%),32casesweremarkedlyeffective(33.4%),and13caseswereineffective(13.5%).Thetotaleffectiveratewas86.5%.ConclusionTCM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caneffectivelytreatchronicnephritis,anditisworthyofclinicalpromotion.

Chronicnephritis;Chinesemedicine;curativeeffect

慢性肾炎,即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其中部分病例从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而来,大部分病例的起病原因并不清楚,可能是多种细菌、病毒、原虫等的感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肾小球免疫性损伤所致[1-2]。慢性肾炎相当于中医水肿的部分证型[3]。2011年4月——2012年8月我院采用中医治疗慢性肾炎9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1年4月——201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肾炎患者96例。其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16-68岁,平均32.5岁,16-20岁19例,21-30岁27例,31-40岁16列,41-50岁12例,51-68岁12例。病程5个月-4年。平均19个月。

1.2治疗方法本病可概括为风水泛滥、脾虚湿溢、毒蕴血瘀、肾阳衰微等四型。其治疗可施以祛风宣肺、健脾利湿、解毒化瘀、温肾行水等法。

1.2.1风水泛滥临床表现:头昏,目下肿胀,晨起睁眼不适,或恶风寒,或有微热,小便常规有微量蛋白,舌淡苔薄白或白而微腻,脉浮或濡滑。治法:疏风散寒,行气利尿。大腹皮、陈皮、茯苓皮、生姜皮、青皮、地骨皮、甘草皮各15克研为细末。每次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温服。

1.2.2脾虚湿溢临床表现:脸面浮肿,下肢也常见微肿,神疲少力,食欲不振,尿常规蛋白长期阳性,舌淡苔薄白,脉迟弱。诊断要点:脸面浮肿,下肢微肿,神疲少力,食欲不振。治法:健脾化湿,利水消肿。党参、寄生各15克,黄芪、石韦各30克,仙茅、知母、黄柏各10克,当归、巴戟天、杜仲各12克。水煎服。

1.2.3毒蕴血瘀临床表现:腰酸身楚,头晕少力,小便量少,血尿或尿血,口干咽痛,咽壁充血,舌红苔薄,脉细滑数。诊断要点:小便量少,血尿或尿血,口干咽痛。治法:扶正解毒,凉血化瘀。黄芪50克,益母草25克,土茯苓15克,桃仁、红花、当归、焦三仙、赤芍各10克,地龙6克,牛膝9克,山药、杜仲、川断各12克,徐长卿20克。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温服。

1.2.4肾阳衰微临床表现:面目浮肿,下肢肿胀,甚至出现腹水,形寒怕冷,腰酸膝软,神疲乏力,食纳减少,舌淡苔薄白,脉沉。诊断要点:面目浮肿,下肢肿胀,腰酸膝软。治法:温肾壮阳,利尿消肿。黄芪30克,仙灵脾20克,益母草30克,茅根30克,蝉蜕15克,泽泻20克,车前子20克。水煎服。

1.3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总胆固醇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前后各项体征无变化。痊愈加显效为总有效。

2结果

96例患者中痊愈51例(53.1%),显效32例(33.4%),无效13例(13.5%)。总有效率86.5%。

3讨论

慢性肾炎相当于中医水肿的部分证型。水液的运行,依赖于肺、脾、肾三脏宣降、运化、气化等功能的协调发挥。风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水停而为肿;脾气不足,或脾为湿困,使脾脏运化水液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水湿泛溢于皮肤而为肿;肾主前后二阴,司开合,肾气不足,肾阳亏虚,不能气化,水液停积为肿;外邪入侵与正气亏虚,为多数疾病发生的共同矛盾,在慢性肾炎中,这一矛盾更为突出,病程日久,正气渐虚,抗邪能力下降,容易受外邪侵袭,如此反复,疾病缠绵不愈。本病的临床表现随病因、病程和类型的不同而异,但多有浮肿、蛋白尿,不同的类型可能兼见高血压、尿毒症病情[4]。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慢性肾炎由于其起病缓慢,迁延难愈,病程较长。临床上往往出现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等病理变化,说明慢性肾炎除本脏自病外,尚可累及肺、脾、肝等脏器。肾病出现肝肾阴津精血不足的病症。而且,随着发病诱因的不同,患者可伴有风寒、风热、水湿、湿热、瘀血、湿浊等邪实的症候,出现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各种病理变化,而且还要考虑到肾病累及肺、脾、肝等脏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临床症状。同时还须进一步考虑到六淫、饮食、情志、皮肤疖肿等外界因素影响到脏腑时出现的各种复杂症候,再结合病人的体质状况综合出疾病的病机关健,在治肾的过程中结合运用治肺、治脾、治肝、祛邪等手段,达到益肾的目的,使肾脏的病理性损害在纠正病人体质的过程中自然得以恢复,并使之不易复发。中医这种认识疾病的观点,与西医将病邪限制在某一个局部的观念是大不相同的[5]。

总之,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优势显而易见。本研究也发现中医辨证分型施治能有效治疗慢性肾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林元龙,等.中药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肾炎血尿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82-83.

[2]戈阿康,路薇薇,吴敏,倪红宝.补肾益气养阴汤治疗慢性肾炎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02):32.

[3]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9.

[4]侯国学,等.中医治疗肾小球肾炎600例临床观察[J].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06,292(36):36.

[5]常文治.温肾健脾汤治疗慢性肾炎50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