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探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

张宏光吉国辉周辰光杨铮张亮赵磊范忠臣

保定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应用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患者通过造影确诊后实施介入溶栓法治疗;对照组21例患者则实施常规抗凝及外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并发症发生率除出血率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外,观察组在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应用介入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可提高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中广泛开展应用。

关键词:介入溶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在某种因素下患者体内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固,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一般为患者下肢出现肿胀的情况,并伴有疼痛发生。该病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者可因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关键,在以往治疗中多采用抗凝治疗,该疗法可阻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但无法彻底清除血栓,导致后遗症的发生。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现已较为广泛的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为探讨该方法的临床有效性,现对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介入溶栓治疗,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间于我院治疗的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此次研究知情并同意,且均无其他脏器严重病变及各系统功能紊乱。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实施不同治疗措施。其中观察组21例患者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48~63岁,平均年龄(54.6±7.1)岁;对照组21例患者中男9例,女12例,年龄45~64岁,平均年龄(55.7±8.2)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其性别、年龄、病情等统计学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凝及外周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常规抗凝基础上于患者足背静脉穿刺,留置22G留置针,在踝上及膝下扎橡皮止血带压迫浅静脉,以提高溶栓药在深静脉的浓度,溶栓药(尿激酶20万单位)在10min内于下肢深静脉推注完成,每天推注2次,根据患者血栓溶解情况治疗3~7天。观察组在常规抗凝基础上采用介入溶栓治疗,方法:①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所有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该手术主要可预防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常规选择患者健侧股静脉入路,将滤网放置于肾静脉开口下方下腔静脉内。所有滤器均选用可取出滤器(先健或库克),根据患者年龄、血栓情况、病程等选择不同滤器。②经皮人工血栓抽吸术(MAT):于患者患肢一侧腘静脉或股静脉穿刺,在血栓处放置12F导管鞘,然后使用50ml注射器将血栓直接吸出。此术式操作简单方便,可以快速开通阻塞静脉,迅速缓解临床症状。③吸栓后如仍有残余血栓,在血栓处置入溶栓导管,连接输液泵持续注入尿激酶50~80万单位溶栓治疗。④髂静脉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适用于合并髂静脉狭窄闭塞的患者,清除血栓后进行球囊扩张和静脉支架植入,支架直径在12~14mm左右,长度以覆盖狭窄端为宜,若一个支架长度不够可多个进行叠加,支架近端深入下腔静脉0.5cm,不可盖住对侧髂静脉入口,远端不超过股总静脉。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全部溶解:患者治疗后血栓完全清除,患肢肿胀、疼痛等临床表现消失,对生活不产生影响;显著溶解:治疗后血栓溶解一半以上,患肢肿胀、疼痛等临床表现有明显改善;有效溶解:治疗后血栓溶解在一半以下,但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一定改善;无效:治疗后血栓无明显溶解,且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加重。总有效率=(全部溶解+显著溶解+有效溶解)/总例数×100%。并发症主要观察出血、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TS)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使用SPSS20.0软件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21例患者中全部溶解10例,显著溶解8例,有效溶解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4%(20/21);对照组21例患者中完全溶解2例,显著溶解4例,有效溶解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6.19%(16/21)。观察组患者介入溶栓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出血率:观察组出现血尿1例,牙龈出血1例,皮下出血3例,23.8%(5/21);对照组出现牙龈出血1例,皮下出血2例,14.3%(3/21)。肺栓塞发生率:观察组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发生率为0%(0/21);对照组2例均有突发胸闷、气短症状,其中1例伴有胸痛,经肺动脉CTA证实肺栓塞,发生率为9.5%(2/21)。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TS)发生率:观察组3例14.3%(3/21);对照组6例28.6%(6/21)。除出血率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外,观察组在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发生,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导致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活,严重者甚至因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该病的治疗目的在于预防和减少肺栓塞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另外,血栓溶解后要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血栓的再次形成,恢复血管通畅,保存瓣膜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1]。在介入溶栓治疗中,首先以常规抗凝治疗为基础,无纤溶禁忌证的早期患者可先选择药物溶栓治疗,目前最为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和链激酶,均为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剂,通过激活纤溶酶原最终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2]。对于血栓范围局限的股白肿患者可采用人工血栓抽吸术;对于下肢近端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漂浮的患者则可使用滤网植入术。另外,球囊导管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对于保证髂股静脉通畅以及减少肺栓塞的发生十分有利。此次研究中发现,通过对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实施有效的介入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并发症方面除出血率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外,观察组在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介入溶栓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中广泛开展应用。

参考文献:

[1]钱宇轩,杨涛,郝斌.介入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进展[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6,2(3):241-245.

[2]陈涛,杨国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腔内介入治疗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2016,24(5):39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