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晓斌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人民医院165000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6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多发性大动脉炎2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0例,闭塞性动脉硬化20例。患者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17±5.9)岁;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普通B超检查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三种疾病各占20例。两组以上临床基线资料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和诊断比普通超声检查和诊断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准确率高。

关键词:多普勒超声;动脉狭窄;动脉闭塞

引起外周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疾病很多,常见的有: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等,闭塞性动脉硬化多数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好发部位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端,特别是3cm以内,硬化斑块可造成动脉管壁局限性隆起或弥漫增厚,最终形成管腔狭窄或闭塞[1]。大动脉炎引起的动脉狭窄和闭塞系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所致,造成管腔狭窄和继发性血栓形成。这些疾病虽然病因不同,但超声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都表现为动脉管腔的狭窄或血栓形成造成的管腔部分或完全闭塞,故彩色多普勒超声时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6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多发性大动脉炎2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0例,闭塞性动脉硬化20例。患者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17±5.9)岁;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普通B超检查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三种疾病各占20例。两组以上临床基线资料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患者标准:①研究对象临床专科医生难以确定疾病类型;②排除患者禁忌症者。

1.2研究方法

1.2.1普通B超即二维图像

1.2.1.1动脉内膜毛糙,呈不规则增厚,造成管腔狭窄。亦可产生管壁全程增厚,回声增强,管壁厚薄不一,呈串珠状突向管腔,在大动脉炎时尤为明显。

1.2.1.2动脉管壁弹性减低,造成血管扭曲,搏动减弱。

1.2.1.3动脉壁可见硬化斑块形成,斑块多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部,表现为管壁正常的三层结构消失,内膜不规则增厚、高低不平,可检出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斑块根据病理改变可分为四型:①扁平型:系早期少量类脂质沉积、积聚,局部隆起或弥漫增厚,表现为动脉管壁呈偏心性增厚,内膜光滑,呈较均匀的低回声。②硬斑型:以钙化为主的粥样斑块,系血管壁出血或坏死后产生,为不规则的强回声团块,伴有明显声影,位于前壁的斑块会影响管腔及对侧管壁的显示。③软斑型:系由大量脂肪组成的纤维脂肪斑块,斑块内可有出血,斑块突出于管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混合回声或低回声隆起性团块,周边回声可略强,系纤维帽形成的回声,无声影,系斑块内出血、坏死所致,极易漏诊。④溃疡型:斑块表面不平,有时可显示壁龛,溃疡边缘回声较低。

1.2.1.4无回声的动脉管腔内出现血栓回声,陈旧性血栓为等回声或高回声团块,新鲜血栓为低回声团块,甚至近似无回声,边界不清,极易漏诊。

1.2.1.5完全栓塞时管腔内充满实质性回声,动脉搏动感消失。

1.2.2彩色多普勒

1.2.2.1狭窄管腔内血流变细,呈高速发亮或五彩镶嵌的色彩。

1.2.2.2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部分栓塞时,可见血流束有绕过血栓的绕行现象。有斑块时,在管壁与血流交界处显示不规则的彩色血流边缘。

1.2.2.3显示血管呈弧形弯曲或扭曲,远端血管内为五彩镶嵌的血流。

1.2.2.4管腔完全闭塞时,管腔内无色彩分布。

1.2.3狭窄程度或闭塞的判断

1.2.3.1判断颈动脉狭窄时的测量标准①收缩峰速度:应当在管腔最狭窄处测量。②舒张末期速度:应在最狭窄部位及心动周期末期测量。③收缩峰速度比:指颈内动脉狭窄处收缩峰速度与颈总动脉中段收缩峰速度之比。④舒张峰速度比:指颈内动脉狭窄部位舒张末期流速与颈总动脉中段流速之比。⑤频宽:即频谱的最大宽处,表示狭窄处远端最大湍流的面积,反映了流速的范围。

1.2.3.2颈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流速受血压、心输出量、血管形态和弹性、周围阻力、同侧颈总动脉或对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疾病的影响,颈动脉狭窄时,流速升高,但狭窄很严重时,收缩期流速可减低至正常或正常以下,这是由于血流阻力显著增高所致。

Withers认为符合:①颈内动脉有广泛斑块;②颈内动脉收缩期峰速度>125cm/s;舒张末期流速>100cm/s;③颈总动脉为高阻力频谱;④病变侧收缩期峰速度/健侧收缩期峰速度之比<0.7或>1.3,诊断为颈内动脉狭窄的准确率可达94%。

1.2.3.3颈内动脉闭塞时侧京循环多普勒超声表现:当颈内动脉闭塞或高度狭窄,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成为其最大的侧支循环时,原额动脉和眶上动脉的正向血流变为逆向血流,此时压迫颞浅动脉,可发现额动脉的逆向血流减小或消失,或又反转成顺向血流。因颈外动脉的血流通过颞浅动脉进入颈内动脉颅内段,原高阻力血供变为低阻力,其频谱亦表现为颈内动脉的低阻力波形。

1.2.3.4锁骨下动脉偷漏综合症多普勒超声表现

锁骨下动脉在发出椎动脉分支前,多在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近端,任柯原因引起的管腔高度狭窄或闭塞,都可造成病变侧的上肢通过椎动脉的虹吸作用引流颅内的血流,以保障上肢的血供,从而造成病变侧推动脉的血流方向发生改变,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缺血表现,称为“锁骨下动脉偷漏综合征”[2]。其超声表现如下:

①病变侧椎动脉血流方向由原进颅改变为向心方向,彩色多普勒表现为与颈总动脉血流色彩相反的颜色,即颈总动脉如为蓝色,则椎动脉为红色,脉冲多普勒频谱表现为与颈总动脉频谱相反的波形。

②锁骨下动脉不完全闭塞时,病变侧椎动脉脉冲多普勒频谱表现为收缩期仍是正向波型,仅舒张末期出现反向波型,但当上肢运动时,病变侧椎动脉脉冲多普勒频谱收缩期与舒张期均变为反向波型。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时,无论上肢是否运动,均为反向波形。

③病变侧上肢动脉血流流速减低,波型由三相波变为单相波或低振幅小波。

④在病变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可发现动脉内膜增厚或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的管腔高度狭窄或血栓形成造成的管腔闭塞。

1.2.3.5肢体动脉狭窄

Sacks等用狭窄段收缩期峰速度、及狭窄段与狭窄上段收缩期峰速度的比值作为标准对下肢动脉狭窄>50%的病人进行总结,并与静脉造影比较,发现狭窄>50%时收缩期峰速度120cm/s,比值1.4;狭窄>70%时收缩期峰速度160cm/s,比值为2.0;狭窄>90%时收缩期峰速度180cm/s,比值为2.9[3]。诊断符合率较高,对于多处狭窄敏感性更高。表1为诊断肢体动脉狭窄程度的标准。

表1肢体动脉狭窄程度诊断标准

2结果

引起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疾病最常见的是多发性大动脉炎、闭塞性动脉硬化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尽管三者超声图像有相似之处但仍能根据临床表现和超声图像特点作出鉴别。

2.1多发性大动脉炎:

发病多见青年女性。

病变常累及多处大中型动脉,以主动脉及其分支多见。

超声主要表现为动脉局限性或普遍性的内膜增厚,造成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但管壁上无动脉硬化斑块形成。

2.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2.1男性青壮年多见该病。

2.2.2病变多累及下肢血管,并多伴有游走性、血栓性,浅表性静脉炎。

2.2.3病变呈节段性,因而声像图表现为受累动脉呈节段性狭窄,病变处与正常部分界限分明。

2.3闭塞性动脉硬化

2.3.1多见老年男性患者,并常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

2.3.2病变多为大、中型动脉,两下肢可同时受累,常伴有其它动脉,如脑动脉、主动脉等病变,极少伴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

2.3.3超声图像在动脉管壁上常可见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3讨论

3.1用多普勒诊断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准确率较高。

3.2超声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能对动脉狭窄的病因作出较正确的诊断,同时对病变部位能作出较正确的判断。

3.3超声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的早期诊断、判断预后、指导治疗都有一定的意义,可作为动脉内膜旋切术治疗前的检查及治疗后疗效的随访与观察。

3.4多普勒超声检查无创伤性、可反复多次进行,因而可作为血管疾病治疗前病例的筛选,以及治疗后疗效的随访。

参考文献:

[1]王锡丽,徐志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影像学诊断对比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6).

[2]徐恒,于文慧.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6).

[3]徐志富,王锡丽,张圆,郭志勇,董梅,于文东,刘向辉,李怡璇.16层及64层螺旋C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临床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5).

[4]周杨钊,杨冰.彩超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