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黄松涛1赵嘉英2(通讯作者)李华侨1谢欢1周

1、广安市人民医院放射科;2、广安市人民医院普内科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接受治疗干预的20例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脑血管性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所有患者均采取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常规磁共振两种检查方式。统计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异常检出率。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技术,数据差异显著,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突出,能够准确的发现疾病的变化状况,客观的提供疾病数值,从而实现对疾病程度的量化表现,进而为临床治疗与预后干预提供有价值帮助的数据,值得推广普及。

关键词: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脑血管性疾病;应用价值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是一种应用组织磁敏感性的差异而实现成像的新型技术,其对于血流缓慢的静脉血管、血液代谢产物以及铁钙沉积等情况敏感度比较高,当前主要是应用在脑血管畸形、微小脑出血灶、脑组织变性疾病、脑肿瘤等方面的诊断和鉴别当中,临床中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具有无创、检查方便及评价等优势,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验能清晰全面的将患者颅脑横面的解剖关系及脑组织结构的变化显示出来[1]-[2]。为了有效提高脑血管性疾病早期诊断水平,本文以我院部分患者为例,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性疾病当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接受治疗干预的20例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脑血管性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平均年龄(49.6±15.5)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患者6例,动静脉畸形3例,静脉畸形2例,脑梗死7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2例。

入选标准:无严重脏器疾病;无精神异常;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参与。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常规磁共振两种检查方式。

所有患者均应用德国SEMENSAVANTO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扫描,检查序列包含T1WI、T2WI、T2FLAIR、SWI,动静脉畸形患者另外进行MRA检查。具体扫描序列以及扫描参数分别为T1WI:TR500ms、TE7.8ms、矩阵256×256、NEX2、FOV23×23cm;T2WI:TR9000ms、TE109ms、TI200ms、矩阵256×256、NEX2、FOV23×23cm;T2FLAIR:TR9000ms、TE109ms、TI200ms、矩阵256×256、NEX2、FOV23×23cm;SWI:TR49ms、TE40ms、矩阵256×256、NEX2、FOV23×23cm,层厚2mm,层间距0。借助SWI之后处理软件生成校正相位图、磁矩图、最小信号强度投影图。

1.3疗效判定

统计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异常检出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当中的一般资料、检出结果等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式表达,例如(3.2±1.1)。当P小于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技术,数据差异显著,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的原理是借助组织的磁性实现成像,实际上是借助三维采集技术借助长TE、高分辨率、完全流动补偿、薄层重建的梯度回波伴滤过的相位信息提升磁矩图的对比并实现对组织之间的次敏感性差异,促使次敏感效应可以达到最大化,保障图像的清晰性[3]。临床当中经常应用最小密度的投影实现对扭曲的结构以及静脉血管系统的连续性表现,其还能够有效的区别主要静脉的相邻血管[4]。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的优势非常多,高分辨率的三维梯度回拨成像能够在三个方向上完成流动补偿,薄层的厚壁可以预防信号的丢失,相位图中可以借助滤波实现对场效应的控制,并形成相位蒙片,应用相位蒙片对磁矩图实现增强处理,对于相邻的层面以最小强度进行投影,这一种独特性的数据采集以及图像处理可以有效的提升磁矩图像的对比性,对于静脉血、出血以及铁沉积等均具备较高的敏感度[5]。在本研究当中,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时发现梗死灶在T1WI呈现低信号,同时在T2WI与FLAIR呈现出高信号,内出血促使病变信号呈现不均匀性,同时T1WI呈现出不规则的斑片状的高信号。对于这一检查结果便可以明确可以借助不同序列实现对脑血管性疾病的高准确性鉴别,从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6]。

另外,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畸形方面的应用也比较突出,其在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中的应用能够准确鉴别异常类型,例如静脉型畸形、毛细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等。常规的MRI检查序列和MRA对于较大或血流速度较快的血管结构显示比较敏感,但是对于血流速度慢的血管结构敏感度并不高,所以在临床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漏诊问题。隐匿性的血管疾病特征在于血流缓慢,部分患者在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仍然难以发现。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便可以准确的显示出低血流速的静脉血流情况,其能够表现出直径未达到1mm的静脉,同时不会因为血流速度而遭受影响,有利于在血管畸形方面实现准确类型辨别,是当前唯一一个能够准确表现非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检查方式。在检查中常规T2WI对于颅内隐匿性的血管疾病敏感性比较高,不仅可以准确且清晰的表现出病灶的界限,同时相对于常规T2WI能够显示更加准确的信息,显示出更多的微小病灶。

本研究结果显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技术。这一结果充分证明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应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可以有效的展现脑血管性疾病前期的病变状况,同时准确判断患者脑血管状态,对于预后效果的评价帮助也比较突出,可以作为临床常规检查方式。

综上所述,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突出,能够准确的发现疾病的变化状况,客观的提供疾病数值,从而实现对疾病程度的量化表现,进而为临床治疗与预后干预提供有价值帮助的数据,值得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高晓嵘,高亚军,高慧,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微出血的检测及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1):74-76.

[2]刘茜玮,谢晟,常飞燕,等.脑微出血患者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信号的不均匀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3):283-286.

[3]张永成,俞胜男,陈杰,等.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鉴别乳头状和嫌色细胞肾癌的价值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6,7(12):921-925.

[4]邹志孟,张帅,曹庆勇,等.MR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评价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颈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6,50(5):344-347.

[5]倪鸣飞,李雪松,陶定波,等.磁敏感加权成像相位图对缺血性脑梗死局部氧代谢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27(5):314-317.

[6]李文清,尚伟.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11):35-37.

课题基金:广安市2017年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6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