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

夏士艳戈清凤张洪艳于海英张凤吕雪莉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省大庆市163316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0例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另40例纳入研究组给予预防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术后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预防老年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有效避免了术后DVT及疼痛发生,满足了患者护理需求,缩短了其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妇科肿瘤手术;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在外科手术各类并发症中比较常见,主要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非正常的凝结,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并且血栓大都在制定状态下形成,特别是在骨科大手术中。据不完全统计,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占外科手术的30%-50%,并且发生率每年仍在持续的增长,因此临床上对于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治和预防已经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诊治与预防,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作为实际的研究对象,观察组给予低分子的抗凝治疗,疗效显著,研究的具体情况及各项数据如下:

1一般资料

同期选取我院妇科肿瘤术后病人80例,均为女性;年龄35岁-64岁(46.2岁±4.3岁);手术时间123min-184min(150.5min±13.6min);恶性肿瘤50例,其中子宫内膜癌20例,卵巢癌18例,宫颈癌12例,良性肿瘤30例,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后20例,良性卵巢肿瘤切除术后10例。病人均符合手术,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糖尿病、血栓相关性疾病。将80例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在年龄、手术时间、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方法

1.1.1DVT预防

GTS病变给予相应改良根治术予以治疗。对照组术中术后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另给予DVT预防措施,具体内容包括:(1)早期诊断,术后小腿肚子和大腿根部出现压痛时行D-二聚体(D-Dimer)和B超检查;(2)给予间歇性气压血栓预防系统Ⅱ型(武汉兰丁医学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鄂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2261919号)治疗,30min/次,2次/日;(3)间歇性气压血栓预防治疗后穿戴医疗弹力袜〔河南就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豫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640098号〕;(4)确诊DVT的给予肝素和华法林治疗。

1.1.2DVT评估

术后统计组间患者DVT情况,分为I级:下肢重垂不适.浅静脉曲张,踝部轻度肿胀;II级: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化,但尚无溃疡,久站后可出现胀痛,患肢中度肿胀;III级:站立后疼痛、肿胀更为明显,浅静脉明显曲张,足靴区伴有广泛性色素沉着.湿疹和溃疡。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研究组的术后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20.4±2.4)d、(93.2±1.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27.3±2.6)d、(85.2±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2,t=4.255,P<0.05)。

3讨论

肢体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由于血液在血管静脉系统内的回流不畅从而引起血液凝结,造成肢体的肿胀、疼痛,在引起肢体静脉壁发生炎性变化时则引起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属于临床血管外科最为常见和多发的疾病之一。研究表明妇科手术后病人是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原因是盆腔静脉密集、静脉壁薄,缺少四肢静脉所具有的筋膜外鞘,同时由于膀胱、生殖器官、直肠静脉丛彼此相通,易使盆腔瘀血、血流缓慢;手术时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术后卧床,血流滞缓;手术创伤及破坏等可激活内外凝血系统、补液不足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

3.1术前、术后综合评估患者血管损伤及血流情况

相关文献报道显示,静脉血管壁损、高凝状态、血流异常、等因素是导致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可知需重点关注患者的术中静脉血管内膜损伤、血流异常/血液成分改变等情况。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病史,仔细核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常规指标等改变,发现高凝状态、血小板水平过高者,应列为静脉血栓高危患者。同时,与医师确认患者是否为静脉内膜损伤高风险者,在术后及早开始血栓预防。对于下肢静脉血栓高危患者,术前、术后均应采用低脂、低胆固醇膳食,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增加每日饮水量,并在恢复正常饮食后增加蔬果等高纤食物,促进大便通畅,减少腹压。

3.2强化术后早期活动干预

术后卧床/下肢活动少导致的静脉瘀滞、血流减缓、下肢肌肉松弛状态是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本次研究也发现其占比高达15.87%。可见,术后应促进患者术后活动,避免下肢长时间不动。术后早期鼓励患者在床上适当抬起下肢,暂时不能自主活动者,护理人员和家属交替为患者按摩下肢,间歇性挤压或压迫腓肠肌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若患者手术时间长、静脉损伤风险较高,则应尽量减少患者半卧位时间,避免下肢血液回流受阻,术后2h即开始足、趾、脚踝活动,4h起定时按摩下肢从腰部至脚踝,术后6-8h根据患者情况,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开始下床活动锻炼。

综上所述,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年龄、BMI、心血管疾病史、血栓史、血小板计数、手术时间、肿瘤性质、术后止血药的使用均与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有关,对于年龄>50岁、BMI>21、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及血栓病史、血小板>300×109/L、手术时间≥60min、恶性肿瘤、术后使用止血药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升高。临床上,应针对患者的高危因素进行干预,尽可能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屠悦,林雪娟.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6,21(7):2194-2196.

[2]陈洁仪,欧阳惠娴,吴琼好,等.临床护理路径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现代医院,2016,16(6):867-869.

[3]解建粉.护理干预预防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3,14(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