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

陈代锋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直中医医院)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目的:探索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月接受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20例,分为口服药物组和滴注药物组。比较两者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程度及类型。结果:通过比较口服组和滴注组不良反应发现,加替沙星不良反应最多。滴注组不良反应为29例,发生率为48.3%,口服组不良反应为6例,发生率为10%,两者比较,口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滴注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分别为:15例变态反应,8例神经系统异常,7例骨骼毒性,4例皮肤反应,1例胃肠不适。3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分别为:15例变态反应,8例神经系统异常,7例骨骼毒性,4例皮肤反应,1例胃肠不适。滴注组重度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药方式及药物类型对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影响,医护人员选取恰当的药物及给药方式,确保有效治疗疾病同时控制不良反应。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

前言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属于广谱抗生素,具有较好的吸收力、与同类药物无交叉感染耐药性,抗菌能力强,能够对多种感染性疾病具有良好的灭菌作用[1-2]。随着药物的广泛使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的不良反应报道的越来越多[3-4]。本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月接受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60例,探索使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月接受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20例,分为口服药物组和滴注药物组,每组分别60例;口服药物组:35例男性,25例女性,年龄分布在25-77岁,平均年龄为(57.6±2.1)岁,13例泌尿系统感染,16例妇科,18例消化系统感染,13例呼吸系统感染。滴注药物组:3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分布为26-78岁,平均年龄为(58.2±3.1),14例泌尿系统感染,14例妇科,18例消化系统感染,14例呼吸系统感染。

排除标准:排除心、肝、肾等疾病患者。

1.2研究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口服和滴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口服组给予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等;滴注组给予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等。

1.3判断标准根据不良反应分为三个级别:轻度、中度、重度。轻度:用药以后出现头痛、腹胀、恶心、红肿、烦躁等。中度:服药后出现腹泻、心悸等。重度:服药后出现肾衰竭、心率异常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1一般资料分析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年龄、性别及病种等,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口服组和滴注组不良反应比较

通过比较口服组和滴注组不良反应发现,加替沙星不良反应最多,其次为加替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盐酸左氧氟沙星。滴注组不良反应为29例,发生率为48.3%,口服组不良反应为6例,发生率为10%,两者比较,口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滴注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全合成抗感染药物,化学结构中氟原子引入6位,哌嗪环引入7位,抑制细菌DNA回旋酶,阻断DNA复制,从而杀灭细菌[5]。氟喹诺酮类属于广谱型抗生素,因此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并且药物进入人体后能高效快速的到达全身各器官,已在敏感菌导致的消化道、泌尿系统、呼吸道等感染中广泛应用。口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能够较少不良反应[6]。

加替沙星、加替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盐酸左氧氟沙星为应用较为广泛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也较为常见。近几年来不良发硬日益增多成为研究热门,有报道认为给要速度可能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7-8]。本研究通过比较口服组和滴注组不良反应发现,15例变态反应,8例神经系统异常,7例骨骼毒性,4例皮肤反应,1例胃肠不适。加替沙星、氟罗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盐酸左氧氟沙星发生的不良反应分别为:11、9、6、5、2、2。通过比较口服组和滴注组不良反应发现,口服组6例不良反应程度分别为1例重度、3例中度、2例轻度,重度发生率为3.33%;滴注组29例不良反应程度分为为9例重度、13例中度、7例轻度,重度发生率为15%,滴注组重度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替沙星不良反应最多,其次为氟罗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盐酸左氧氟沙星。滴注组不良反应为29例,发生率为48.3%,口服组不良反应为6例,发生率为10%,两者比较,口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滴注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中加替沙星和氟罗沙星不良反应较多,接受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患者变态反应、神经系统异常和骨骼毒性为主要不良反应类型。

综上所述,给药方式及药物类型对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医护人员充分考虑患者实际病情,选取恰当的药物及给药方式,确保有效治疗疾病同时控制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黎传宏.探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2):17-18.

[2]李严.探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J].中国处方药,2015,9(4):3-15.

[3]贺诚.175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13,9(1):624-625.

[4]李振国,于文玫.氟喳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9(17):25-26.

[5]毛浩玉,游雪甫.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应及其机制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抗生素分册,2013,2(12):910-912.

[6]王德华.氟喳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1巧例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26(22):79-80.

[7]饶涂.对使用氟哇诺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研究[J].2016,14(14):103-104.

[8]何佩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65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1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