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疗法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效果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保守疗法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效果对比

王桂勇

衡阳市中心医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探讨保守疗法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7年6月,选取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入院序号奇偶数,按照1:1比例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3例,对照组实施保守治疗,观察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椎体高度、Cobb角和疼痛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72.73%,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椎体高度大于对照组,Cobb角、VAS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可促进患者骨折愈合,缓解其疼痛情况,较传统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保守治疗;临床疗效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发病率较高,多发于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骨质中钙含量明显减少,且钙流失速度加快,意出现骨折疏松情况,增加了骨折发生率,且骨折后患者恢复较慢,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1]。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前者治疗时间较长,且恢复效果不尽理想,后者疗效确切且损伤较小,适合老年患者。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保守疗法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效果,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7年6月,选取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入院序号奇偶数,按照1:1比例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3例。对照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57~69岁,平均(63.53±3.44)岁,骨折原因:重物撞击10例,车祸14例,跌倒9例;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58~70岁,平均(64.17±3.59)岁,骨折原因:重物撞击11例,车祸15例,跌倒7例。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意识障碍或神志不清患者,上述资料两组患者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均衡性良好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具体措施:患者静卧休息,骨折部位放置软枕,给予患者活血化瘀和止痛药物,待患者疼痛症状缓解后,引导其进行适当锻炼,做好腰背部保护工作;

观察组实施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取俯卧位,给予患者局部浸润麻醉,取穿刺针,穿插至椎体位置后,将其内芯抽出,在其中置入导针,保证其到达椎体前下缘,随后将穿刺针外套筒拔出,拔出操作中,待套管前端与椎体后缘1-2mm平行时,将导针拔出,并对椎体情况进行探查,具体可使用精细钻。抽出造影剂,并注入骨水泥,固化后结束手术。

1.3观察指标

疗效对比,治疗6个月评估患者治疗效果,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骨折部位无疼痛情况,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有效: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明显改善,骨折部位轻微疼痛,日常生活轻微受限;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2];椎体高度、Cobb角和疼痛情况,其中疼痛情况评估应用VAS量表,0-10分评分,0-3分无痛,4-7分轻微疼痛,7-10分疼痛难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72.73%,P<0.05,详见表1。

3.讨论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多发于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群骨质流失较多,且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在外部压力作用下易出现骨折情况,骨折后患者椎体高度丢失,后凸出现畸形情况,对脊柱神经造成损伤,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而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明显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不断增加,对临床治疗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72.73%,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椎体高度大于对照组,Cobb角、VAS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保守治疗以药物治疗、卧床修养和康复训练为主,创伤较小,适合老年患者,但其治疗时间较长,骨折愈合缓慢,患者长时间承受病痛折磨,效果不尽理想[4]。而椎体后凸成形术属微创手术,对老年患者应激影响较小,能够促进患者椎体高度恢复,有效纠正患者骨折畸形情况,同时术后患者椎体可恢复正常力线水平,增强其椎体稳定性,进而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并且术后患者不宜出现骨水泥渗漏情况,手术安全性较高,究其原因主要与椎体高度恢复,患者韧带完整相关,患者椎体撑开后,其韧带紧绷,缩小了骨折裂缝,甚至会出现闭合情况,进而有效避免骨水泥渗漏,切实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5]。此外,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必须做好骨水泥注射工作,合理控制穿刺进针位置,尽量不要超过椎体前1/3位置,合理控制骨水泥注射量,通常情况腰椎注射量控制为3-5ml,胸椎则控制为3ml左右,待其到达椎体2/3位置后需停止注射,同时合理控制骨水泥浓度,保证其呈糊状即可,此外,还应合理调整注射速度,过快容易导致出现渗漏情况,过慢则容易造成凝固问题,因此需缓慢注射并全程密切监测,达到良好的注射效果,保证手术顺利进展,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针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可促进患者骨折愈合,缓解其疼痛情况,较传统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钟永伟,陈小伟,季必池,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及保守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对比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18):2515-2517.

[2]孙平,徐苏洋,高田田,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5,37(5):666-668.

[3]姜济世,干阜生,于海洋,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后壁破裂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3):244-246.

[4]夏维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21(3):280-281.

[5]于振和,李东君.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21(6):5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