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王适宜

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目的:探析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老年白内障患者54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70例,观察组选择散光轴做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选择常规透明角膜切口,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后切口修复以及上皮修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周、4周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散光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选择散光轴做切口的因矫正了或者部分矫正了角膜散光,术后视力较常规透明角膜切口恢复好。

关键词:老年白内障;散光轴;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多在老年人群中出现,属于多发眼科疾病,致盲的可能性大。超声乳化术是治疗白内障的重要方法,但是手术切口如果没有准确选择,可能导致角膜散光,影响患者视觉以及预后[1]。本研究具体比较老年白内障患者接受超声乳化术治疗时选择角膜切口和角巩膜缘切口的不同效果。

1.资料、方法

1.1基本资料

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之间选取540例我院收治的老年白内障参与本次研究。随机平分后观察组包括140例男患者,130例女患者,年龄平均为(68.2±6.3)岁;对照组包括148例男患者,122例女患者,年龄平均为(68.5±6.1)岁。2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具有均衡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手术开始前选择的是复方托吡卡胺眼水扩瞳,盐酸奥布卡因眼水表面麻醉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治疗。

对照组选择常规透明角膜切口,3mm三角形穿刺刀做透明角膜切口,注入粘弹剂,15°穿刺刀做辅助切口,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超声乳化晶状体核,注吸残存皮质,抛光后囊膜,注入粘弹剂,植人工晶体于囊袋内,冲洗前房,BSS平衡眼压,检查切口无渗漏,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无菌纱布包扎术眼,送返病房。

观察组选择散光轴做透明角膜切口,在术前应根据角膜地形图来确定透明角膜切口散光轴,于角膜上方、鼻侧,鼻上方,上方,颞上方,和颞侧或做一个透明的角膜切口,深度保持为巩膜厚度的一半,穿刺刀经板层切口向前房进入,将黏弹剂注入其中,于角膜缘内1mm的位置做一个侧切口,连续完成环形撕囊,对水层进行分离,通过超声乳化将晶状体吸出,把剩下多余的黏弹剂清除,主切口不需要进行缝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结束后上皮修复时间以及切口修复时间;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后1周、4周分别测量患者裸眼视力以及角膜散光度。

1.4统计方法

通过SPSS19.0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s)表示各项计量资料,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证实结果对照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修复时间

观察组手术后上皮修复时间为(8.24±2.57)天,切口修复时间为(9.90±3.13)天;对照组手术后上皮修复时间为(12.30±3.49)天,切口修复时间为(13.99±3.15)天。观察组上皮修复以及切口修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2.2视力情况

观察组手术前裸眼视力为(0.25±0.19),对照组为(0.24±0.16);观察组手术后1周裸眼视力为(0.69±0.22),对照组为(0.47±0.17);观察组手术后4周裸眼视力为(0.72±0.27),对照组为(0.52±0.19)。两组术前裸眼视力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1周及4周观察组裸眼视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

2.3角膜散光度

观察组手术前角膜散光度为(0.73±0.15)°,对照组为(0.71±0.11)°;观察组手术后1周角膜散光度为(0.66±0.22)°,对照组为(0.86±0.21)°;观察组手术后4周角膜散光度为(0.51±0.12)°,对照组为(0.78±0.14)°。两组术前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1周及4周观察组角膜散光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当前临床对于白内障的治疗首选超声乳化吸除术,不过手术会改变患者角膜曲率,对术后视力形成明显影响[2]。有研究报道白内障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就存在程度不一的角膜散光,接近五分之一的患者角膜散光度超过1.50D。所以,为了保证接受手术治疗后的白内障患者视力可以迅速、有效恢复,术后必须对角膜散光进行有效控制,帮助术前本身存在的角膜散光情况得以缓解[3]。

屈光间质内含物、晶状体表面曲率、屈光间质轴、角膜等都可能影响人眼屈光系统散光,使得折射率存在差异,对术后视力恢复形成影响。有研究显示,对于接受超声乳化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手术源性散光会明显影响术后视力恢复,而切口位置、缝线、切口大小等都可能影响手术源性散光。手术切口和角膜屈光中心区相距越远,则相应会减小手术切口,因而出现手术源性散光的可能性更低[4]。相较于以往角膜切口入路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当前超声乳化术采用的是微小透明角膜切口,可以保证术后在较短时间内维持角膜屈光状态的稳定性,从而降低手术源性散光的出现率。除此之外,超声乳化手术选择角巩膜缘切口是一类经过改良的手术切口,因而有助于减少手术影响眼部,并且能够对眼部炎症起到有效控制[5]。

白内障手术过后眼内炎生成的高危要素极为繁杂,囊括了年纪、伴随糖尿病与高血压与否、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长、表面麻醉剂的运用等。处于临床内,白内障手术过后眼内炎的生成,会产生极重的结果,对视力带来相应的伤害,过重的会引起眼球萎缩,最后要切离眼球。观察组治疗后2m角膜平均散光度比对照组更小,表明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行巩膜隧道切口能够降低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角膜缘聚集着丰富的角膜干细胞,巩膜隧道切口远离角膜缘,对角膜形态的影响较小,避免了干细胞的损伤,在巩膜板层提供了大面积粘连愈合的机会,且隧道内、外切口不在一个平面上,切口对合更严密,术后愈合快,受眼睑缘压迫小,因此对术后散光影响较小。本研究中巩膜切口为1/2深度,角膜缘出于全位解剖状态下,散光更小,与王哲宇,许权等研究结论一致。但此种切口费时较长,术中及术后容易出血,也增加了手术操作的难度。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得知,观察组选择角膜散光轴实施超声乳化手术后切口修复以及上皮修复时间均短于选择常规透明角膜切口实施手术的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通过选择散光轴做切口术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4周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散光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选择散光轴做切口的因矫正了或者部分矫正了角膜散光,术后视力较常规透明角膜切口恢复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成龙.不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选择位置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8):3311-3312.

[2]李琳.两种不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7,16(02):242-244.

[3]翟名燕.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4,14(09):1624-1626.

[4]黄信,陈明洪.两种不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72-73.

[5]王哲宇,许权.不同切口对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07):11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