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肺梗塞的临床诊断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肺梗塞的临床诊断观察

董知国

普洱市人民医院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梗塞的临床观察及诊断。方法:以2015年11月29日至2017年2月10日我院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完全随机原则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CT诊断,在此基础上,予以观察组肺功能检查。对比两组诊断符合情况,分析观察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概率(100.00%)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过敏性肺泡炎(6.67%)可见小结节,且边界不清晰,结节病(13.33%)表现为肺部结节状影散在对称分布,且边缘清晰,肺门淋巴结可见双侧肿大;肺结核(80.00%)主要特征为粟粒样结节(分布、密度及大小均匀),边界清楚;观察组FVC值为(61.44±5.02)%,FEV1值为(2.09±1.43)L,FEV1/FVC为(69.07±3.24)%。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梗塞诊断存在一定难度,临床结合CT诊断及肺功能检查等方法,可提高准确性,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肺梗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特征为气流受限,严重危害着患者身体健康,发病及死亡概率均较高。同时,肺部疾病的加重可导致肺功能减低,引发高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等。在临床诊断中[1],以症状观察、CT检查及肺功能检测等为主,因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CT确诊难度大,故联合其他检查方法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本文旨在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梗塞的临床观察及诊断。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30例2015年11月29日至2017年2月10日于我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梗塞患者进行此次研究,以完全随机为基本原则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男女之比为9:6(共15例),平均年龄(56.39±2.57)岁,最大72岁,最小48岁。

观察组:男女之比为8:7(共15例),平均年龄(56.07±2.68)岁,最大71岁,最小46岁。

纳入标准:经检查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梗塞者;积极配合此次研究者;年龄≥46岁。

排除标准: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其他系统或脏器严重疾病者;精神异常或交流障碍者;糖皮质激素使用史者。

两组资料相比而言,对比价值不大,P值大于0.05,试验结果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CT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以胸廓入口至肺底为扫描范围,层间距为五毫米,层厚为五毫米,引导患者深吸气,屏住呼吸一次性扫描完成,以100毫升欧乃派克为造影剂,注射速率为每秒3.5毫升。

在此操作下,予以观察组肺功能检查,使用肺功能仪进行操作,检查前两小时禁止吸烟,六小时避免使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十二小时避免使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四周内未出现呼吸道感染,重复三次操作,取最佳值。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诊断符合情况,分析观察组CT及肺功能诊断结果,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及FEV1/FVC。

1.4统计学处理

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梗塞患者的试验结果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包括肺功能检查结果,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包括CT检查结果,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以P值小于0.05表示两者数据之间存在高度对比价值。

2结果

2.1两组诊断符合情况对比

结果可知,观察组诊断符合概率为100.00%,相比对照组显然更高,P值小于0.05,详细情况如表一所示:

2.3观察组肺功能检测结果分析

15例观察组中,FVC值为(61.44±5.02)%,FEV1值为(2.09±1.43)L,FEV1/FVC为(69.07±3.24)%。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梗塞可见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表现为进行性发展,主要特征为炎性反应。此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2~3],因体质、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极易引发严重后果,临床以药物控制为主,诊断方法较多。

CT检查属于常见的疾病诊断手段,图像主要表现为粟粒样结节(大小约为2~5mm),边界清晰,且在肺周边部胸膜下方较为多见,大阴影可出现少许空洞,小阴影钙化,存在灶周气肿。非典型性肺转移瘤可见结节晕征、钙化及结节状空洞影等。过敏性肺泡炎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4~5],通常由真菌及吸入性粉尘所致,CT检查可见蜂窝肺、网络结节,真菌感染还可能会出现脾钙化等。此次结果中,过敏性肺泡炎所占比例为6.67%),结节病概率为13.33%,肺结核所占比例为80.00%。肺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以FEV1/FVC低于百分之七十为准,此次研究发现,FVC值为(61.44±5.02)%,FEV1值为(2.09±1.43)L,FEV1/FVC为(69.07±3.24)%,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范围。对比两组诊断符合情况,观察组概率为100.00%,未出现误诊、漏诊现象,这也提示联合肺功能及CT检查优势明显,较单纯使用CT诊断准确性更高。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梗塞存在一定漏诊、误诊风险,临床应联合肺功能检测及CT检查等多种方法,提高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刘岩.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并发脑梗塞的诊治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4):56.

[2]郑英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3):1082-1082.

[3]卢红.盐酸氨溴索在脑梗死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1):1254-1256.

[4]戴吉,李辉,周燕,等.内科治疗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349-350.

[5]陈泽生.补肺逐瘀化痰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46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