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贵教授应用炙甘草汤临床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陈宝贵教授应用炙甘草汤临床经验

陈慧娲1李秋霞2

1.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301700;2.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医院天津301700

关键词:陈宝贵教授;炙甘草汤;临床经验

1病例介绍

(1)病例1,心悸:患者雷某,男,25岁,2011年5月14日初诊。主症:主因“反复心慌乏力2天”就诊。患者5月12日晚上9时许,因工作劳累突然出现心慌、乏力、气短,症状持续约5分钟,后自行缓解,第二天早上有发作一次,前往当地医院查心电图心率92次/分,提示心肌缺血,予以吸氧、口服倍他乐克等处理。现症:患者乏力,气短,偶发心慌,纳寐差,二便调,舌淡红,脉细弱。(患者身高瘦弱身高182cm,体重52kg)。中医诊断:心悸;证属:气阴两虚;治法:养阴益气,补血复脉;处方:炙甘草30g、熟地20g、丹参10g、桂枝10g、麦冬15g、阿胶15g、酸枣仁30g、生晒参10g、生姜5片、大枣10枚、7剂,水煎600ml,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日一剂。二诊(2011年4月21日):患者服药后者症状明显改善,第五日起至今未发心悸,气短、乏力也明显好转,诉纳食欠佳,上方加焦三仙各10g,7剂,水煎服。三诊(2011年4月28日):患者心悸未发,精神较前明显改善,仍偶感乏力,因要去外地出差服药不便,嘱其自行服归脾丸1月。按:《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载“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患者长期过度劳累耗伤心肾之气阴,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致心神失养,发为心悸。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补血之法,方取炙甘草汤加减。(2)病例2,胃脘痛:兰某某,女,35岁,2012年4月5日初诊。主症:主因“胃痛3月余”就诊。患者自3月前开始出现胃痛症状,餐前发作频繁,吃东西后着症状改善。现症:胃脘隐痛,嗳气吐酸,不思饮食,大便秘结,唇舌淡红,脉结细弱,胃镜示:胃窦部溃疡。中医诊断:胃脘痛;治法:养阴益气,降逆和中;证属:气血不足,中气失和。处方:炙甘草30g、熟地20g、桂枝5g、麦冬15g、阿胶15g、火麻仁30g、清半夏10g、党参20g、生姜5片、大枣10枚、焦三仙各10g。7剂,水煎600ml,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日一剂。二诊(2012年4月12日)患者诉疼痛较前减轻,无嗳气吐酸,但仍经常发作。原方又服10剂。三诊(2012年4月22日)患者诉近几日胃痛未发,继服原方10剂。药后病愈,嘱其调养情志饮食。按:根据叶天士:“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治后天脾胃受损,日久致气血不足,胃络失养发为胃痛。治以养阴益气、降逆和中之法,方用炙甘草汤加减,诸药合用具有滋养营血,补益中气,降逆和胃的作用。通过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减轻,连续治疗后均痊愈,在治愈后跟踪随访中未复发。

2讨论

炙甘草汤最早出自《伤寒杂病论》作为阴阳并补的代表方,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炙甘草汤由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升)、麻仁(半升)、大枣(劈,三十枚)、清酒10味药组成,其中炙甘草为甘温益气,缓急养心的主药;用生地、麦冬、麻仁、阿胶以滋阴养血,资生化之源;用人参、大枣,健脾益气,共为辅药;桂枝、生姜、清酒为佐,以温心阳通血脉。诸药合用,可以益心气,补心血,滋心阴,温心阳,使血气畅通,脉始复常,故又名复脉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并治下》第177条有“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所以一直以来,炙甘草汤均是治疗心系疾病的重要方剂。现在临床上常用炙甘草汤来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各种类型心率失常及冠心病的治疗都常常用到本方,确实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但是历代医家的不断拓展告诉我们它绝对不仅仅是作为“心动悸、脉结代”的专方那么简单,孙思邀将其首次列于补益剂范围,《外台秘要》中指出其疗“肺痪”,宋代罗天益用于伤寒误下的呢逆、昏馈之证,唐容川更是认定本方为“补血大剂”,在温病一统天下的时代,本方更是大展身手,尤以吴鞠通的“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使本方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其现代应用范围更是涉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五官科、皮肤科、妇产科等多个领域。

陈宝贵教授亦根据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多种心系疾患,但陈师根据“谨守病机”的治病原则,有是证则用是方,采用炙甘草汤加减也治疗了不少其他系统的疾病,同样也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同时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

(1)引经药物的使用:适当的使用引经药物可以引药至病所,增加治疗效果。如案1中,对于心系疾病的治疗陈宝贵教授选用丹参为引经药,既可引药入心,又可活血通脉,一举两得,临症之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加减。

(2)亦生地为熟地:《医学衷中参西录》载“炙甘草汤之用意甚深,而注疏家则谓方中多用富有汁浆之药……试观方中诸药,惟生地黄(即干地黄)重用一斤,地黄原补肾药也,惟当时无熟地黄,多用又恐其失于寒凉,故煮之以酒七升、水八升,且酒水共十五升,而煮之减去十二升,是酒性原热,而又复久煮,欲变生地黄之凉性为温性者,欲其温补肾脏也。”所以使用时常亦生地为熟地,温肾补血之力更强,更符合本方病机。

(3)观舌选方:清代名医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曾说:“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对于在温病中的辨舌用药,清代张石顽在《伤寒绪论》中又言:“汗后舌干微黄黑而无积胎,心烦动悸不宁,小便难,炙甘草汤。”舌象的特点提示了病程中津液的匾乏,临症之时,除《伤寒论》所载的“脉结代”外,舌象亦能很方便的指导我们对于本方的选择使用。

(4)根据大便情况调整火麻仁:历代医家对炙甘草汤中“麻仁”的认识有不同观点,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中认为应用“酸枣仁”半升,并注明“旧书用麻仁者误”,按这个说法应该亦火麻仁为酸枣仁。但大便的通畅与否,与人体的健康关系密切,尤其对于心血管疾病,大便是否通畅更应引起重视,所以在使用本方是可灵活掌握,如大便秘结这可用火麻仁,如案2,如大便正常者可用酸枣仁,配合炙甘草取酸甘化阴之意,如案1,两药联合应用亦可。

参考文献:

[1]孔敬东,潘冲,张瑞,等.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律失常3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5-16.

[2]蒋晓霞.炙甘草汤临床应用举隅[J].新中医,2010,42(12):159-160.

[3]刘娟,董盛.炙甘草汤治疗验案两则[J].黑龙江中医药,2014(3):27-28

[4]张晓芸,王兴华.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化疗后胃肠道功能紊乱21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9):746.

[5]王丽云.《伤寒论》炙甘草汤治疗邪少虚多证析义[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1):1390-1391.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发(2015)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