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进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进展研究

于成涛

天津市宝坻区尔王卫生院

摘要:目前临床治疗中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有了明显的突破和进步,近年来取得一系列关键性的进展,但仍一部分心力衰竭的患者,虽然受到了优质和改进的内科治疗,但是实行一个疗程的运用之后,临床上去除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之后,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临床基本病情没有取得一定缓解甚至导致恶化,这种临床现象被称作顽固性心力衰竭。目前推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于传统的西药治疗方法进行改进,中医上将心力衰竭并没有准确的分类和病因的具体叙述,但是对于心力衰竭的具体发病时临床表现和基本病情有许多的叙述,它属于中医指证中的“心悸”、“喘证”的具体范畴。临床结果显示,相比传统的采用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更加优秀,并能够高效地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水平,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临床价值很高,值得在心内科的治疗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进展;研究

顽固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临床心血管反应综合症,大多数的患者心力衰竭的持续过程较为漫长,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以及具体体征通常都是同时存在,并并发心肌能量缺乏以及生理调节机制混乱等具体临床症状[1]。目前临床治疗中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有了明显的突破和进步,近年来取得一系列关键性的进展,但仍一部分心力衰竭的患者,虽然受到了优质和改进的内科治疗,就是所指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系列疗法的救治[2],但是实行一个疗程的运用之后,临床上去除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之后,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临床基本病情没有取得一定缓解甚至导致恶化,这种临床现象被称作顽固性心力衰竭[3]。部分研究叙述大多数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逐渐恶劣到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程度,这种心血管疾病治疗难度很大,患者的死亡率也很高。现如今的该病的治疗措施主要采用西药治疗联合限制钠盐的摄入、应用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等传统的治疗方法,来缓解患者的临床具体反映,但应用过程持续的时间较长,临床效果并不理想且用药之后的副作用较明显[4]。而有关临床应用实例和报道显示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可准确且有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具体表现缓解病情[5]。为了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具体临床应用疗效,探究如今医疗单位应用此法的具体进展,我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总结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所述。

一、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全部病例的诊断标准都需要按照《实用内科学》中标准进行判断,左心力衰竭表现出心脏病临床症状,X线影像学诊断显示肺循环堵塞、肺间质水肿等变化;右心力衰竭表现出心脏病临床症状以及体循环阻塞的具体临床表现,X线影像学诊断显示上腔静脉加宽的改变等变化;全心力衰竭X线影像学诊断表现出全心增大;超声心动图诊断显示心腔扩容、室壁运动能力降低、射血指数<50%等[6]。心功能分级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标杆进行分类,Ⅰ级:活动限度不受限,日常活动不会造成心悸、疲劳以及心绞痛的出现。Ⅱ级:消耗能量的活动轻度限制,日常的活动有时会引发心悸、疲劳以及心绞痛的表现。Ⅲ级:体力活动显著被限制,只要进行活动就会出现心悸等临床表现。Ⅳ级:不能采取任何体力活动,停止休息的情景下也会引发心衰的临床表现,若进行运动病情会恶劣。

二、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方法的研究

1、中医上将此病划分到了“喘证”、“心悸”、“水肿”、“怔忡”的范围之中,目前临床上被叫做“心衰病”。中医学家称:“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心衰”这类词汇在古代医学名著中就有记录,其中《备急千金要方?心脏门》曰:“心衰则伏”,则首次对心衰进行命名[7]。另外在《黄帝内经》中叙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这些文献中虽然没有具体准确的记载出心衰的名称,但是记录的具体临床病发的症状与现代医疗中就诊的心衰的水钠滞留引发的肺循环受阻和下肢水肿的临床表现相吻合。

2、心衰病在中医学上属于体虚标实的体征,病变具体位置初期阶段在心脏和肺脏,然后继发于脾肺肾,最终心脾肺肾都会受累发病[8]。初期阶段的心力衰竭,主要表现出气虚气短,然后出现为阳虚,气阳两虚时间持续较长之后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定会缺阴,临床表现就会初现气阴皆虚或阴阳皆虚的症状。气为血之帅,气能运津液,但是由于阳气缺乏就会导致血瘀水止。总结前人的中医学对于心血管和血气运行学说的综述可以总结出来,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中医发病机制可以总结为:心气虚弱导致血瘀即肺循环的淤血从而引发水停阳虚血气虚弱的症状的加重甚至恶化造成全身机制的受阻和全身疾病。

因为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以气虚(阳虚)血瘀水停为主要内容,所以临床上中医治疗此病的治疗原则就定为补气温阳,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措施[9]。文献内提出治疗水停的办法:“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莝”,大意是指通过利尿,出汗以及活血化瘀的措施治疗水停的疾病。之后很多中医学说和文献对于使病人出汗以及利尿的治疗来缓解身体的水肿又有了改进措施:“腰以下肿,当通小便”,同时制定了新的治疗组方,对于治疗原则因为古代没有相关疾病而很少涉及,治疗原则多混乱的分布在水肿、水气病、喘症之中。其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治之”就是一条关键的治疗原则。

3、目前的利尿剂抑制的顽固性心衰患者在中医治疗时具有其治疗的针对性。国内学者把利尿剂抑制的顽固性心衰患者分析为血气缺乏,治疗中联合使用中药注射液,达到了理想的应用效果;还有一部分的原因使用补气强心汤联合应用血液超滤治疗气虚型的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将利尿剂抑制的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分析为气阳皆虚,这些实际例子可以得出心力衰竭的具体发病机制多为虚实混合,病情严重。虚多体现出来气虚,阳虚,阴虚,实病多为血液堵塞和水停。

很多临床的实例等使用活血化瘀利尿的方法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利尿剂抑制的患者,心力衰竭并发利尿剂对抗在中医上多属于脾肾阳弱,水气堵塞,血行不通,瘀血水停,体征属于本虚标实的征象,在这种了解的基础上,在临床上使用温阳活血利水法的救治,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部分研究等使用心水通胶囊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利尿剂抑制的患者,中医的体征多因为脾肾阳虚,体液不属于正常的运行,造成阳虚水多。另外因为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持续过程漫长,气血化生缺乏源头,常并发气虚血瘀,气血不足,在此基础上,临床上使用温阳补气,活血利尿的具体治疗措施[10]。

4、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部分现象导致了肾功能损伤,造成心肾综合反应的病症。当前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的中医临床表现机理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具体结果显示以阳虚水泛证最为普遍(占35%),另外就是心肾气虚证、气虚血瘀证、水饮阻气证(心力衰竭各占30%),没有出现心肺气虚征。临床学者对于心肾综合征的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证状的特点进行总结,显示心肾综合征患者气虚、阴虚的临床症状要点显示频率较低,阳虚、水饮症状要点显示频率高,心肾阳虚、阳虚水泛型比例较大,心肺气短、气虚淤血、气阴皆虚、水饮气阻型比例较少,与非心肾综合征患者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或者差异十分明显(P<0.05或P<0.01)。临床结果显示认为心肾综合临床反应出现并且并发的中医症状从气血缺乏向阳虚水饮症状变化和心脏疾病以及肾脏、心肾一起发病的过程,体内的淤血的症状一直都是重要的病理原因。进行血液超滤患者多处于晚期的阶段,血瘀水停,正气亏损[11]。总结以上内容,利尿剂抑制的顽固性心衰患者发病机制多为血气皆虚,血瘀水停,虚实混杂,邪多正虚,发病的具体部位涉及,心、脾、肾的脏器。治疗原则多应用补气温阳,活血利尿的方法。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利尿剂对抗的顽固性心衰中医发病机制可以总结为:患者的临床上的气虚血瘀水停则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发病的病症[12]。

目前临床上给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总结为,给予临床上患者应用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拮抗剂等进行西药的治疗,并且按照患者基础的原发疾病应用营养支持、氧气治疗、限制摄入钠盐等对症下药的临床治疗,给药进行环节的过程中调整进药速度和使用用量,每隔一段时间对于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的基本生命体征进行检测[13],保证心率和血压在正常的波动范围内维持,治疗疗程为一个月。另外在一定的西药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其中中药具体组方为:黄芪35g、麦冬25g、益母草25g、茯苓20g、太子参15g、人参10g、丹参10g、葶苈子15g,沸水煮沸煎服之后分早晚各一次进行连续服用,连续服用一个阶段[14]。加减原则:患者咳嗽痰液增多加用陈皮、鱼腥草等药物;患者心悸症状出现后使用桂枝、夜交藤等药物;患者身体重度水肿加用大腹皮、猪苓等。治疗一段疗程之后,对患者的临床具体表现、体征以及心功能分级具体情况进行观察。

目前推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于传统的西药治疗方法进行改进,中医上将心力衰竭并没有准确的分类和病因的具体叙述[15],但是对于心力衰竭的具体发病时临床表现和基本病情有许多的叙述,它属于中医指证中的“心悸”、“喘证”的具体范畴。临床结果显示,相比传统的采用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更加优秀,并能够高效地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水平,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临床价值很高,值得在心内科的治疗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杜文丽,陈亚玲.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的心肌肌钙蛋白Ⅰ表达与预后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5,21(9):115-116.

[2]马志忠.小剂量多巴胺微量泵泵入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110例疗效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15,23(6):14-16.

[3]王爽,苏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9(30):118

[4]蒋先洪,罗华丽.曲美他嗪治疗尿毒症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4(22):54

[5]斯红萍,厉伟民,徐辽杭.法莫替丁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1):119

[6]姚康,张书宁,吴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新型趋化因子循环Fractalkine及其受体CX3CR1水平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4(12):88

[7]项巧玲,叶美君,陈丽君.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配合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530-1531

[8]刘晓文,殷艳华,李梅,钳道2.4mm胃镜在小儿上消化道异物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44-46

[9]茆金星,张国虎,徐元平.米力农联合多巴胺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和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4):158

[10]黄金剑,郭水连,刘艳丽.左西孟旦与米力农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6(5):62-63

[11]可海霞,张金盈,刘瑾春.托拉塞米对重度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BNP及胱抑素C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22):3134-3136

[12]杨国良,刘立新,魏广和.米力农联合多巴胺在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中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0):1088-1089

[13]王福亮,刘东玉.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4):1594-1596

[14]陶雯,李七一.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中西医诊治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3,33(3):232-234

[15]祝华,徐义先.BNP在心力衰竭中西医临床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2,25(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