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有关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分析

马海玲王宏志赵晶葛存兴余敏红李百慧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检验科163000

摘要:目的对微生物临床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要点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5月该院临床上分离出的200株致病菌的耐药性与敏感性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革兰阳性球菌125株,病菌株共有200株,革兰阴性杆菌75株。革兰阳性球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革兰阳性球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它们的耐药性和药敏性进行检测并进行分析,根据致病菌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抗生素进行。结论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经常对各个科室送检的微生物进行检查,并检测细菌的耐药性以便及时发现耐药菌株,以此减少医院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降低耐药菌株的出现率。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耐药性就是指对抗药物的耐受性,如果细菌具备了耐药性,在患者化疗的过程中抗菌药物的效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致使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大大降低。为此有效加强微生物的检验对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细菌对抗菌药物的具体耐药性情况,我院特进行了相应研究,并取得良好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成员共90例,他们都是我院接诊的糖尿病患者,入选时间2013年2月—2015年5月。入选患者均确诊符合WHO有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同时排除心肝肾等脏器病变或功能异常、急性并发症等患者。各科室送检的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脓分泌物的标本,同1个病人分多次进行送检,且同1个标本仅标记1次,共得到致病菌200株

1.2方法

每个病人在住院接受治疗以前,都要对其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等指标进行测定,加强健康宣教,指导他们进行常规锻炼,均采取诺和锐(门冬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按照传统注射方式给药,即每日三餐前皮下注射,同时睡前予以诺和灵N处理(4次/天),初始总药量维持在0.44U/kg。研究组则采取胰岛素泵泵注处理,所用仪器为LaFenice火凤凰胰岛素泵,泵入初始剂量控制在0.44U/kg,将全天药量50%设置为基础使用量,剩余50%则于三餐前追加。此外,每日胰岛素用量还应根据患者情况来进行控制,1型糖尿病每日总量不超过体质量(kg)×0.4,而2型糖尿病则不宜超过体质量(kg)×0.6。

1.3评价标准

我们经常见到的细菌耐药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药机制为青霉素结合蛋白会对肺炎链球菌产生影响,导致耐药菌与青霉素间的亲和力降低。②肠杆菌细菌耐药机制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会产生质粒介导的内酰胺酶,这种内酰胺酶会被整合子携带然后传播,促使临床多重耐药菌致病菌爆发。③非发酵菌耐药机制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呈现增强的趋势,并且铜绿假单胞菌膜通透性较低,药物无法进行致病菌体内,因而非发酵菌对多种抗生素药物耐药性较高。④肠球菌耐药机制为细菌会产生PBPs,导致致病菌与青霉素亲和力降低,从而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致病菌

致病菌株共有200株,革兰阳性球菌125株,占62.5%。革兰阴性杆菌75株,占37.5%。

2.2对葡萄球菌属敏感性与耐药性的检测

主要为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性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对致病菌进行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敏感性检测,见表1。

表1葡萄球菌属的敏感性与耐药性检测结果分布(%)

3讨论

有很多因素可以致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其中细菌本身就有能够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基因和对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是最主要的因素。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大致各种类型的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广泛,进而致使在大范围内出现更多的多种耐药性菌株,这对在临床进行疾病治疗造成巨大的消极影响,此外,也使医院内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大大提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由此可见,加强临床微生物的检验工作以及提升细菌耐药性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保乳手术作为一种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手段,在治疗当中,能够切除足够的癌旁组织,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同时还能够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乳房外形,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当中,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和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乳腺癌保乳手术当中,选择不同的切缘宽度,可能对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美容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该文分别采用2cm和3cm的切缘宽度,对不通切缘宽度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选择2cm切缘宽度进行乳腺癌保乳手术,危险因素阳性比例为23.8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远处转移率、局部复发率、2年期生存率分别为11.90%和16.67%、7.14%和11.90%、95.25%和9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乳房美容优良率为73.8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为了更好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应该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经常对各个科室送检的微生物进行检查,并检测细菌的耐药性以便及时发现耐药菌株,以此减少医院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降低耐药菌株的出现率。

参考文献:

[1]王岩.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6(2):283-285.

[2]刘益民,阮春岚.整形性体积易位技术提升乳腺癌保乳患者乳房美容效果的价值探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3):504-505.

[3]潘红英,石欣.乳腺癌保乳手术联合乳晕切口自体组织瓣Ⅰ期乳腺成形近期形态学观察[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6,8(3):158-162.

[4]张文忠.球拍形切口乳房成形术和肿瘤扩大切除术在早期乳腺癌整形保乳手术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8):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