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何爱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何爱慧

何爱慧

长沙市中心医院,老年医学科410000

摘要:目的: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38例。常规组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治疗成本、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溶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及经济压力,患者接受能力较强,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血流中断,因心肌血流灌注不足引发的缺血性坏死。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高,病情凶险,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极可能导致患者死亡[1]。临床治疗中应注重对闭塞血管的疏通,改善患者的血流灌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护理模式,具有标准化、规范性的优势,管理效率高,能有效保证护理质量[2]。本次研究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共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38例。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8.22±5.3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h~12h,平均(4.56±2.11)h;常规组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59.02±5.5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h~12h,平均(4.73±1.86)h。两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传统护理,引导患者采用平卧位,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并抽血送检,对于疼痛感明显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镇痛、镇静类药物。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制定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表,路径表的内容应包括相关检查、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出院方案等;第二,从患者入院开始记录,时间为X轴,护理内容为Y轴,由责任护理根据路径表中的内容进行全面护理,分别记录执行、未执行的措施,并签名;第三,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记录,分析变化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由护士长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住院时间、治疗成本、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溶栓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SAS、SDS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住院时间、治疗成本、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如下表1所示:

2.2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如下表2所示: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发展快的特点,致残率、致死率较高,除了要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外,还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改善患者预后,保证患者的生存率[3]。传统护理的内容简单,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效果较差,因此,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最早提出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今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已基本成熟,应用价值较高[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治疗成本、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溶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原因如下:第一,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是根据制定的路径表对患者进行有序的护理,不仅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监督,实时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5]。同时,根据路径表,护理人员能对每天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估,观察是否达到的预期效果,若没有达到,可根据路径表的记录对其原因进行全面分析,规范性较强;第二,临床护理路径模式需要护理人员填写治疗表格,能准确反映出患者的治疗过程,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能根据路径表中的内容,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加强患者对病症以及治疗过程的认识,提高路径表的落实力度,满足患者的需求;第三,提高管理质量。传统护理仅仅是遵照医嘱进行护理,没有明确的记录与说明,缺乏规范性,难以保证患者得到全面的护理。通过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能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动态监督,管理人员能通过路径表分析护理人员的工作是否到位,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质量控制[6];第四,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是从患者入院开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护理计划,包括用药、检查等,避免了无效住院日,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第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传统的护理缺乏标准化的流程,由于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差异,难以全面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容易引发医疗纠纷。而临床护理路径是将护理内容纳入到路径表中,患者也能详细了解治疗过程,具有透明性的特点,患者接受能力较强,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及经济压力,患者接受能力较强,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龚丽俐,郑亚平,顾艳荭,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4):27-31.

[2]武国涛.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PCI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7,31(21):2681-2683.

[3]张幸霞,章西萍,曹佳琴,等.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4):42-44.

[4]张小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安徽医药,2013,17(12):2175-2176.

[5]刘晓芳,张冬梅.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4):670-673.

[6]许发发,陈宇英,孙丽君,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4):3865-3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