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CT诊断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王德平何习上

湖南省道县中医院湖南道县425300

摘要:目的:对肺隔离症患者临床应用CT诊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7年9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肺隔离症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对32例肺隔离症患者采用CT检查技术,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观察,对比分析32例患者到我院就诊时的初步诊断及病历报告。结果:经过对32例肺隔离症患者进行CT诊断,肺叶内型肺隔离症26例,占总例数的81.3%;肺叶外型肺隔离症6例,占总例数18.7%。实性病灶16例,占总病例数50.0%(其中肺叶内型10例,肺叶外型6例均为实性病灶);囊性病灶11例,占34.4%;囊实性病灶5例,占15.6%;32例患者中,胸主动脉供血27例,占总例数的84.3%;腹主动脉供血4例,占12.5%;腹腔干供血1例,占3.1%;病灶周围肺气肿7例,占总例数的21.9%。结论:CT诊断肺隔离症具有敏感率高,图像分辨率高,能够直观显示供血血管,及周围肺组织受累情况、是否合并感染等情况。采用CT增强及CTA能及时快速提供可靠的诊断,并为临床治疗特别是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CT;诊断;肺隔离症;效果分析

肺隔离症(pulmonarysequestration,PS)在肺部疾病中发生率较高[1],是一种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导致的,肺部组织与一部分发生病理学变化的肺组织发生分离,导致其只能够单独的进行生长和发育,且该部分肺组织在机体正常发育和代谢过程中,只能通过有限的体内循环过程来获取相应的血液[2]。目前,肺隔离症的诊断依赖于X线平片、CT等诸多影像学手段。本研究对临床确诊肺隔离症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为临床CT诊断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7年9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肺隔离症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3~42)岁,平均(30.2±4.3)岁;病程(12d~3年),平均(0.75年±45d)。肺隔离症32例患者到院就诊时初步症状表现:16例患者反复肺部感染;8例患者咳嗽咳痰;5例患者咳血;3例无明显症状。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其他合并症的可能,符合临床诊断标准[3],自愿接受临床检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CT诊断方法

治疗前对32例肺隔离症患者采用CT(仪器型号:螺旋CT机SiemensSomatomPlus4型)检查技术,扫描整个胸部、上腹部。电流设置为250mA;电压为125KV,扫描矩阵512×512;扫描厚度参数为层厚1.25mm;间隔1.25mm。增强对比剂为优维显(300mgI/ml),使用总量根据患者体重按2ml/kg计算;以3.0ml/s静脉注入,延时20~25s后扫描,患者深吸气,在屏气状态下进行扫描。CTA及三维成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根据CT检查及诊断报告进行诊断分析,对比分析32例肺隔离症患者到我院就诊时的初步诊断及患病类型。

1.3CT诊断肺隔离症标准

根据CT检查及诊断报告,诊断肺隔离患者的发病类型,并根据CT影像判断主动脉供血情况、病灶位置、周围肺气肿等,对其存在率等作为临床指标进行观察分析。

1.4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包对本组实验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2结果

2.1肺隔离患者的类型

经过对32例肺隔离症患者CT诊断,肺叶内型肺隔离症26例,占总例数的81.3%;肺叶外型肺隔离症6例,占总例数18.7%。表1

2.2肺隔离症病灶的CT表现

32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17例行CTA检查。本组PS均发生于肺下叶,以肺下叶后基底段为主,左下肺25例(78.1%),右下肺7例(21.9%)。CT表现为实性病灶16例,占总病例数50.0%(其中叶内型10例,叶外型6例均为实性病灶),表现为类圆形、类圆形及团片状软组织影,11例边缘清楚,5例合并感染表现为边缘模糊,增强示14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病灶内部有多发的点状强化影,或边缘强化,2例表现为均匀强化;囊性病灶11例,占34.4%,表现为多囊或蜂窝状改变,其内密度水样密度或液气平,增强表现为分隔样明显强化;囊实性病灶5例占15.6%,表现为团片状影,其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透亮区,增强示实性部分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病灶周围肺气肿7例,占总例数的21.9%。胸主动脉供血27例,占总例数的84.4%;腹主动脉供血4例,占12.5%;腹腔干供血1例,占3.1%,均由一支动脉供血。

3讨论

肺隔离症是一种肺的先天性发育畸形,是指一部分肺组织发育不全,无呼吸功能,一般不与气管、支气管相通,与相邻肺叶的正常肺组织相隔离。其血供来自体循环的异常血管,多为降主动脉,由主动脉分出异常动脉供血。根据隔离肺有无独立的脏层胸膜,可将本病分为两型,肺叶内型:隔离的肺在肺叶之内,为同一脏层胸膜所包被,其囊腔病变与正常的支气管相通或不相通。肺叶外型:隔离的肺与正常肺组织不包括在同一脏层胸膜内,其囊腔病变与正常的支气管不相通。本组肺叶内型肺隔离症26例,占总例数的81.3%;肺叶外型6例,占总例数18.7%,以左下肺为主(25例,78.1%),与文献报道相似[4],本组未发现发生于其它部位。

PS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肺功能等检查均缺乏特异表现。CT主要表现为四种不同的类型[5]:(1)实性软组织影,呈圆形、卵圆形,少数可呈多边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肿块密度均匀,CT值与肌肉组织相似。叶外型及多数未感染的叶内型病变表现为此型。(2)囊性肿块影,呈单囊、多囊状或蜂窝样改变,囊内密度接近于水,有时可见到囊内含有气体,伴发感染时则呈脓肿样改变,可见气液平,并在短期内形态发生改变。与周围正常支气管相通的叶内型主要表现为此类型;(3)囊实性病灶,病灶呈团片状致密影,边缘清楚,内部密度不均,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密度透亮区;(4)局限的肺多血管征。病灶为局部增粗增多的血管结构,即动脉性肺隔离症,是一种更为罕见的先天性肺血管发育畸形疾病,Pryce将其归纳为“叶内型肺隔离症I型”[6]。本组实性病灶16例,占总病例数50.0%;囊性病灶11例,占34.4%;囊实性病灶5例占15.6%。CT表现以实性病灶常见,其次为囊性及囊实性病灶。

PS的CT增强检查有一定的特异表现:实性肿块影呈不规则强化,病灶内部有多发的点状强化影,或边缘强化;囊性与囊实性病灶内低密度区不强化,囊状结构之间的实质部分明显强化,总体呈分隔样或网格样强化;PS病灶周围有时可见强化显著的异常血管,血管多数显示为逗点状或粗大条索状影。诊断本病的关键在隔离肺病灶内发现来自体循环的异常动脉供血,本组15例经CT增强检查发现病灶内异常血管而确诊,确诊率46.9%。另17例行CTA均清楚显示1支供血动脉并经术中证实,且手术所见异常动脉来源、走形与CT发现完全一致,诊断准确率达100%。CTA及三维重建后处理可根据需要任意旋转角度,多方位直观准确地提供异常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其引流静脉,可提高细小异常血管的检出率,更能立体的显示异常供血动脉的详细血管路线图,进一步帮助完善术前评估,对具体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从而避免术中血管外意切断导致的大出血[7],CTA简便、易行、无创等特点,已成为无创性显示PS血管的首选。

综上所述,CT诊断肺段隔离症具有敏感率高,图像分辨率高,能够直观显示供血血管,及周围肺组织受累情况、是否合并感染等情况,不易误诊。采用CT增强及CTA能及时快速提供可靠的诊断,并为临床治疗特别是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提供可靠依据。CT检查诊断肺隔离症患者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尉仲春,许存森,蔡学祥,等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双层螺旋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6,19(10):727-728

[2]邓宇,伍筱梅,曾庆思,等.多层螺旋CT在诊断叶内型肺隔离症q-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8(10):122-123.

[3]徐小雄,涂建飞,纪建松.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组技术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5,10(6):98-99.

[4]魏勇,李凡.肺隔离症2625例文献复习[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9(10):714-715.

[5]SavicB,BirtelFJ,TholenW,etal.Lungsepuestration:reportofsevencasesandreviewof540publishedcases[J].Thorax,1979,34(1):96-101.

[6]PryceDM.Loweraccessorypulmonaryarterywithintralobarsequestrationoflung;areportofsevencases[J].JPatholBacteriol,1946,58(3):457-467.

[7]AbbeyP,DasCJ,PangteyGS,etal,Imaginginbronchopulmonarysequestration[J].JMedImagingRadiatOncol,2009,53: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