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效果观察

唐艳波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中医院湖南湘西416300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7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缺血中风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使用早期针灸治疗。并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使用针灸治疗后其NIHSS评分以及BI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时实施针灸治疗后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有有效提升NIHSS评分以及BI指数,加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应在临床中予以推广。

关键词:针灸治疗;康复治疗;急性缺血中风;肢体功能

中风是因为脑血管疾病造成的突发性局部脑功能损伤,大致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1]。急性缺血性中风在我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因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致死率,引起了我国各大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2]。对此,我院特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缺血中风患者案例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再予以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7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缺血中风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使用早期针灸治疗。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3.2±2.24)岁,其中高血压病史者18例,血脂异常病史者13例,糖尿病史者14例;观察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52~71岁,平均年龄(62.31.89)岁,其中高血压病史者16例,血脂异常病史者14例,糖尿病史者15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病情、年龄等)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综合治疗,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对照组患者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早期针灸治疗。

1.2.1康复治疗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功能障碍的实际情况予以Brunntrom法、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理念辅助患者进行康复性治疗。医护人员早期应辅助患者予以合适的体味,并定期为患者进行翻身,以防止患者患侧上肢或肩关节遭受牵拉从而造成一定伤害,还应注意防止患者出现关节挛缩、变形以及痉挛等症状的出现。还应尽早予以床上肢体训练,在病情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可进行适量的伸手以及握手等较轻缓的肢体运动;在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时,可辅助患者定期进行平衡、站立于起床等训练以及走动等训练。在治疗过程中还应保证患者呼吸顺畅、控制患者血糖血压、吸氧以及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确保患者水电解质平衡以及氧自由基清除剂等进行对症治疗。

1.2.2早期针灸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发病48小时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在确保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均稳定的情况下,对患者及早实施针灸治疗。

1.2.2.1取穴方法

首先以足三里、四神聪、百会、极泉、内关、尺泽等为主穴。如果患者有口舌歪斜,则再取人中穴、合谷穴以及太冲穴;如果有患者出现五指不伸的状况,则再取合谷以及后溪穴;意识不清醒者,再取地仓以及下关穴。舌强语蹇者,再取廉泉穴;大小便失禁者则再取太溪穴、三阴交穴、肾俞穴以及关元穴;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则施以局部取穴。

1.2.2.2施针方法

首先安排患者在病床上进行仰卧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穴位进行施针。在得气之后手法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进行。施针后置留30分钟为宜,每天需进行两次针刺治疗,治疗两周为一个疗程,共进行两个疗程。

1.3效果评价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以及BI指数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按%表示,行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BI指数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I指数大于等于75分的患者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BI指数大于等于75分的人数均一定增加;治疗后观察组大于等于75分的患者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缺血中风大多发生于年纪偏大的中老年人群,发病之后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3]。在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后遗症率,还能对患者进行适当的生理以及心理的调节,从而使患者机体功能得到更快的恢复[4]。据大量临床资料研究表明,针灸治疗是治疗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有效手段之一,主治医生通过针刺的刺激性使患者的神经反射还颅内的神经元产生兴奋,从而血供,加快脑组织能量代谢率,加强其修复能力[5]。在对患者针灸治疗前予以康复治疗,通过患者机体传达正常运动以及功能模式影响输出,达到加强患者体内形成以及恢复正常运动的目的【6】。并对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运动训练以加强脑皮层活动能力,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系统的反应度以及兴奋度,最终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通过研究表明,使用早期针灸和康复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I指数大于等于75分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中风患者使用早期针灸和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应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立群.早期针灸加康复对急性缺血中风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0):118-119.

[2]杨振华.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16(4):123-124.

[3]姚贵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6,4(12):91-92.

[4]韩明姬.针灸与康复医学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2):162-163.

[5]周大平.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急性中风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6,22(22):156-157.

[6]张安邦,姜喜凤,侯惠斌,等.康复训练联合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3):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