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干预代谢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中医药干预代谢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路金英

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市300400

摘要:高血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且其发病率正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已经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为止,在临床上尚无有效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其主要治疗方式仍以西药治疗为主,通过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血压水平。对于代谢性高血压中医药辩证分型治疗具有治疗手段多样化的特点,能够明显降低血压、改善各项症状和其他代谢指标。因此,本文就中医药干预治疗代谢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代谢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方式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医药干预;代谢性高血压;进展

高血压已成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一般来说,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上居民截止到2012年的高血压发病率高达25.2%[1]。关于高血压的病因,临床研究表明主要有遗传因素、精神和环境因素、年龄因素、生活习惯因素和其他因素等。高血压一般来说不会对人巨大的危害,但是如果对病情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严重的将会影响患者的生命。而代谢性高血压相比其他类型高血压危害更大[2]。因此,采取中医药理论从整体上分析代谢异常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对于高血压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代谢性高血压

代谢性高血压是指因代谢异常导致的高血压疾病。通常人体生理代谢改变后会引发一系列的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临床上称其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耐量受损、糖尿病等。如果这种代谢异常跟血压存在某种关系,改写异常改善后,高血压症状也随之消失,且排除其他因素后,就可以将这种高血压称之为代谢性高血压[3]。

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通过控制患者体重和血糖等代谢因素,可以对有效控制高血压病情的发展[4]。在临床上,代谢性高血压又可进一步分为糖尿病性高血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相关性高血压、肥胖相关性高血压、高尿酸诱导的高血压等。

2代谢性高血压的中医认识及病机研究

目前,对代谢性高血压的中医分析主要以脾瘅理论为主流,脾瘅患者因平常吃的多而运动较少,导致机体中满内热,进而演化为脾瘅。代谢性高血压的形成理论与脾瘅理论相似,也是由于机体代谢紊乱,导致身体肥胖,进而糖、脂代谢紊乱,导致高血压的发生[5]。因此,可以利用脾瘅理论对代谢性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等进行合理的解释。

高血压在中医中属于“眩晕”、“头痛”等疾病范畴[6]。古人从脏腑病机分析,认为高血压首先与肝器官有关,进而影响心肾器官,最终导致肝脾心肾均受到损伤。因此,在中医药辩证以脾虚肝旺、浊瘀内阻为主治疗宜温脾平肝、化浊活血,治疗代谢性高血压病疗效显著的温脾平肝化浊方就基于这一病机理论研制的。

3中医药干预代谢性高血压治疗

3.1病因治疗

代谢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是代谢紊乱,因此应以治疗代谢综合征为主。中医治疗方式从全局角度,进行降压和代谢调节,在患者各种症状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副作用,防止各器官功能受损[7]。李不满等以侯氏黑散加味方配合降压药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T2DM的糖、脂代谢紊乱症状,降压效果明显;仝小林提出了“症证病结合”的理论,主张根据最突出的主症进行合理治疗,主要采用镇肝熄风、平肝熄风、活血通络、利水通脉、化痰熄风五法,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医大师刘祖贻提出应从脾论证代谢性高血压,并提出了“治脾重在运脾升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晕清降压组合方,对代谢性高血压疗效显著。

3.2降压常用的中药或中成药

在治疗主方的基础上,增加中药和中成药往往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降血压作用,且疗效跟剂量有关;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红花、杜仲、玉米须、夏枯草、葛根、粉防己、决明子、钩藤、菊花、罗布麻和泽泻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8]。吕圭源等发现铁皮石斛、济脉通片和芍药提取物具有降压作用;刘淑琴等通过对心元胶囊与松龄血脉康胶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成药联合基础降脂及降压类药物的使用,可以起到协同降压的作用。

3.3其他中医治疗

其他中医治疗方式主要是指通过穴位、针灸、推拿等方式。刘海华通过对太冲、合谷、足三里、曲池、风池、百会穴进行针灸,取得了还好的降压效果;钱锋采用仰卧拔伸、按揉主要穴位等推拿手法对血压进行了有效控制。将这些治疗方式与中药或中成药联合对代谢性高血压进行治疗,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4讨论

高血压是最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基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特征,表明机体代谢紊乱是导致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对代谢性高血压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加重对靶器官的危害。中医药治疗本着整体观念,辩证求因,能够同时兼顾降压和代谢调节,在治疗方式上手段多样,各有特点,因此中医药为代谢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指出了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孙鼎,屠亦文,郝瑞福,等.代谢性高血压中医体质与血脂、体质量指数相关性分析[J].河北中医,2017,39(4):500-505.

[2]屠亦文,郝瑞福.中医药干预代谢性高血压研究现状[J].西部中医药,2017,30(11):133-136.

[3]李雪民,李步满,庞磊.中医药干预代谢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3):26-28.

[4]郝瑞福,屠亦文.代谢性高血压的自身特微及中医干预[J].现代中医药:北京,2016(3):20-22.

[5]胡煜明,李晓晖,李顺祥,等.中医对代谢性高血压的认识与中药方剂治疗进展[J].中国药房,2014(15):1421-1423.

[6]汤峥丽,张晓一,郑珏.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与体重指数、脂代谢的相关性[J].辽宁中医杂志,2012(10):1990-1992.

[7]冯娜,刘春华,卜献春,等.代谢性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1418-1420.

[8]杨映映,逄冰,刘文科,等.基于中医脾瘅理论探讨代谢性高血压[J].北京中医药,2017(6):53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