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教育发展中的文化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4

中国医学教育发展中的文化特点

马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100050

资助项目名称: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个人)项目编号:2015000021469G223

[摘要]中国作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医学历来以传统中国医学为主导,自清朝末年正规西医教育引入我国,历经清末、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国后的长期发展。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国内外政治及经济文化变迁,百余年来亚洲、欧洲、美国、苏联等诸多文化模式在古老中国大地上的交错,形成中国独有的医学教育现状。此现状进一步影响着社会医疗各个方面,现依靠医学教育的完善进而解决医疗问题。站在我国历史与未来的独特交错口,面对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们需要寻求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

[关键词]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历程;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R56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9-0160-02

[abstract]asahistoricalculturehasalonghistoryofancientcivilizations,Chinamedicaltraditionallydominated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roducedintoChinasincethelateqingdynastyregularwesternmedicineeducation,afterthelateqingdynasty,therepublicofChina,theAnti-JapaneseWar,liberationwarandafterthefoundingofnewChina'slong-termdevelopment.China'shighermedi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hasexperiencedtherichvarietyofdomesticandinternationalpoliticalandeconomicandculturalchange,hundredyearstoAsia,EuropeandtheUnitedStates,theSovietunion,andmanyotherculturalpatternsintheancientChinalandstaggered,formuniquetoChinathecurrentsituationofmedicaleducation.Thissituationfurtheraffectsallaspectsofsocialmedicaltreatment,nowrelyontheimprovementofthemedicaleducationandmedicalproblems.StandinginChina'shistoryandfutureofuniquestaggered,inthefaceofthetransformationofmedicalmodeandtheworldeconomicglobalizationleadtothestrategicadjustmentofeconomicstructure,weneedtoseektheirowndevelopmentpath.

[keywords]theChinesemedicineeducation;Thedevelopmentcourse;Culturalcharacteristics

医者仁术,大功无利。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医学教育模式及成果决定着一个社会医学的发展,深刻影响社会医疗发展的每个层面。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百余年来东西方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错,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医学教育现状。清末以前我国医学以传统中国医学为主导,正规西医教育自1866年引入我国,经历了清末到民国初年的发展。随后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对我国医学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具破坏力的影响,医学教育遭受了巨大损失,医学院校的变迁也使我国医学教育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对不同地区医学教育资源的配置产生重大影响。但中国医学教育的骨骼在战火中得以保留了,也为新中国留下了火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经历了不断摸索的历程,建国初期全国曾走向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的过程,此后的国内阶级斗争期间包括医学在内的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干扰破坏,在矛盾中前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时期,在新的国际环境、政治经济发展趋势下,探索着医学文化的中国特色道路。现有社会医疗矛盾的改善和医学的发展亟需适于我们自己的医学教育模式。

1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历程

从原始社会起中国传统医学就已诞生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基本理论体系,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对我国周边诸多汉语文化国家产生重要影响。我国传统医学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作气、神、形的统一体,由表及里分析病理生理变化,采用归纳举证法、辨证论治等方法,追求使人体达到统一、调和,从而保持健康。古代医家思想强调“仁术”、“仁心”的重要性,“非其人匆教,非其真匆授”,主张“精英教育”。[1]这些古代中医文化是当时医学教育的主导思想。

清末1862洋务派将在京师同文馆、太医院教习厅改为医学馆,学习西方医学教育办学,同时又传承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教育,为医学教育学科分类和课程体系框架制定奠定了基础。1866年随着中国最早的西医教会学校——中山医科大学前身博济学堂在广州创立,西医教育开始引入中国。1898年戊戌变法,创办京师大学堂,设立卫生学。光绪帝谕管学大臣孙家鼐认为“医学一门,所关至重,亟应另设医学堂,考求中西医理,令大学堂兼辖,以期医学精进”。可见在清朝末期西医得到中国的正式认可,西方文明开始融入中国的医学教育。

1911年北洋政府执政。此后从1912年到1922年,相继颁布了相关医学教育的学制、章程等,主要借鉴日本学制,1926年教育部统一全国医校课程,我国的医学教育开始纳入正式教育体系。[2]

1927进入民国政府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新旧事物交替、并存的现象普遍存在,高等医学教育也存在公私并存、中西并立等多种模式。主要有四类院校:国家政府办学(上海医学院、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等)、私立医学院校(同德医学院、东南医学院等)、教会学校(湘雅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等)、及外国人办学(上海同济医学院、北平协和医学院等)。多种教学流派并存,包括英美派(如协和、湘雅、华西、齐鲁、圣约翰)、法比派(如震旦)、德日派(如北平、中山、同济、同德等),[3]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同期为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除了国民党管辖区,在中国共产党管辖的中央苏区及后来的解放区,鉴于国际、国内斗争的需要,也大力发展医学教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医学教育体系,为新中国医学教育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31年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是我党第一所军医学校,之后建立了包括普通卫生学校、看护学校、卫生训练班、助产训练班等在内的诸多形式院校,这些学校规模小、设备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属于医学教育雏形阶段。中国医科大学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正规而成熟的医科大学,由1931年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1935年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合并成立,管理机构、办学章程、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都更加完备,抗战时期作为从事战场救治、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院校,被誉为“红色医生的摇篮”,[4]医学教育由此也增加了政治色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对我国医学教育产生了极具破坏力的影响,大量医学院校或内迁、联合办学,或无奈停办,偶有少部分新建院校。随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医学教育继续受到冲击,医学院校辗转回迁。但两次战争在原有医学教育发展受到阻遏的同时,医学教育资源得到了重新分配,对促进我国东西部地区医学教育资源的合理配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前这些地方都是偏远内地,交通不便,信息落后,与上海、北京以及沿江沿海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战时大批高校的内迁和各级教育的发展,将先进文化知识带给这些地方的人民,冲击了内地封建、愚昧、保守的社会风气,对内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大大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发展。[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高等医学教育方面建立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接管接收旧公私立医学院校及外资津贴的高等医学院校。1952年曾全面学习苏联,进行院系调整。而1957年国际形势变幻,指导思想左偏、反右斗争,大跃进运动开展,中国开始摸索自己的道路,高等医学教育在正确与错误的矛盾交织中前行。这一期间医学院校盲目扩张,错误理解“实践”概念,过度参加工农生产劳动和政治活动,教育一度混乱。中共中央也曾努力调整,压缩不合理膨胀的医学院校及学生数量,调整教学制度,加强师资培养,“部分回归苏联模式”。1966年至1976年阶级斗争开始,文化教育受到“革命、批判”,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干扰破坏,医学院校秩序混乱,教师被迫害,院校、仪器设备、教材破坏严重,提倡“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通过3个月-半年的培训培养赤脚医生,否定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部分医院举办培训班,招收工农兵学员。[6]战争与斗争运动的影响是独特的,它引入他国文化模式,更改了原有教育资源配置,同时也赋予了医学教育政治文化色彩。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随之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完善的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的规模、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不断壮大,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条件逐步改善。医学教育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截至2000年卫生队伍总量已超过559万人,其中卫技人员449万人,医生207.6万人(医师160.3万人)、护士126.7万人。每千人口医师数从建国初期的0.1上升到1.30,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地域分布上建国初期约87.2%高等医学院校分布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12.8%分布于县级城市,经过多样化发展时期,目前52.6%高等医学院校分布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47.4%分布于地级城市,0所分布于县级城市。在类别分布上,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的数量由1949年的20增长到现在的98所,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由1949年的19所增加到现在的58所,西医学类院校由1949年的38所增长到现在的131所,中医学类的医学院校(本科及以上层次)由1949年的1所增长到25所。在外部管理体制方面都是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中央政府主管的高等医学院校由1949年的20所(51.3%)变为现在的27所(17.3%),地方政府分管的由1949年的19所(48.7%)变为现在的129所(82.7%)。[7]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形成。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HO。

2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错口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经历百余年的发展,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形成中国独有的医学教育现状。西医学教育以医院为发端,从“师带徒模式”发展到“培训班”再到“学校”教育,完成了“本土化”;中医学教育由“师带徒模式”发展到“学校教育”。高等医学院校经历“院系调整”、“文化大革命”等,成为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并积极为农村培养卫生人力资源。一路走来,经历过多样化发展时期,我国形成特有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同时也造成特有的问题。

现行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在学习者、教授者、教学过程、教育医疗环境等诸多环节都存在欠缺:现存高等医学教育培养模式过多,评价不一,缺乏应有的共识。医学院校缺乏严格的选拔准入制度,学生来源、动机多样,基础不均衡。教师培养难以到位,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与技术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环节冗长缓慢,教育条件受制约,教学评估机械化,相应的政策及评价模式有待同步。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和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面临困难,科研创新潜质的形成困难重重。[8-9]而当今我国医疗环境最为与众不同的,是医疗环境混乱。医疗政策不完善,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社会经济矛盾突出,全民医疗基础知识贫乏,高级医学人才流失严重。[10]医者,这个唯一与患者毫无个人利益关系却最忠诚的与之并肩作战的“救世主”,在当今社会却成为复杂矛盾冲突的焦点之一。是否我们全民的医学教育都存在欠缺?首先,医疗风险是产生医疗问题的重要因素,规避风险的基础是高质量的医学教育,为此各国对医学教育投入巨大。其次,卫生管理水准直接影响医患关系,我国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相对于国外而言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疗环境的紧张,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差异造成医疗消费的不公,由此引发社会群体对社会公正信念的质疑,患者在宣泄不满情绪时又常常把矛头指向医院,以致医患关系紧张。最后,医患之间存在沟通问题,如果医生可表现出来理解、关心和利他主义,会提高医患之间的沟通质量以及治疗效果。[11]由此可见,医疗环境等恶化形成原因,主要在于医学教育与经济发展脱节,教学质量引发医疗过失,人文精神教育缺失,卫生管理教育缺失,沟通能力培养缺失,公众医学教育缺失。因而改进医学教育,尽快完善我们医学教育体制的各个环节,是改善医疗环境的有效方式。

3路在前方

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百余年来,亚洲、欧洲、美国、苏联等诸多文化模式在古老中国大地上的交错,中国医学教育像个多重文化下诞生的迷茫的孩子。一路走来,传统与现代文明,东方与西方文明,充斥着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形成现有模式。当前社会医疗矛盾突出,与医学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而完善的医学教育可有效改善医疗现状。当前医学教育模式融合了古今中外诸多文化模式,却又无法照搬任何模式。随着疾病谱发生变化,医学目标从简单的疾病治疗上升到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医学重心从以医院下降到社区与家庭健康关怀;卫生资金投入的对象从疾病的治疗转移到疾病的防控。与之相适应,医学教育也要实现从专科医生培养到全科医生培养的转变;从理论型人才培养向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转变;从单一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从“医病”转向“医人”。当前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人口数量增长和老龄化的趋势,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的出现,都将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中国已加入WHO、WTO等国际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促进医学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加快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预示着医学新一轮的革命,科学技术特别是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将促使医学教育作前瞻性的思考,推动医学教育各方面的改革。面对自由的前方,我们已无可效仿,只有立足自我,顺应时代,寻求我们自己的成长道路。

[参考文献]

[1]李艳,杨源。古代医家“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的思想与现代医学教育。医学与哲学。2014年1月第35卷第1A期:80-81。

[2]王广义。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变迁与启示。医学与社会。2014年1月第27卷第1期:91-93。

[3]贾小壮,于海燕。民国时期中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及其对当今医学教育的启示。医学与社会。2015年2月第28卷第2期:92-94。

[4]王广义。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医学教育发展与启示。医学与社会。2014年7月第27卷第7期:82-83,93。

[5]慕景强。1937年-1949年我国医学教育发展情况述评。医学与哲学。2013年11月第34卷第11A期:87-90。

[6]东梅。新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思考:1949-1979。[学位论文]博士。2009。

[7]吴健珍。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历史与比较研究。[学位论文]博士。2014。

[8]沈帅。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研究及改革建议。中国市场。2015年第22期:181-182。

[9]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医学教育。2001年10月第5期:1-6。

[10]王林,贺加。全球医学教育资源失衡下的医学人才流失。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12卷第4期:108-112。

[11]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医学与哲学。2013年10月第34卷第10A期: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