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探讨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

孙同伟赵财丽赵树勇冯立卫薛宗林

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073000

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20例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和20例骨质疏松初次骨折患者分别作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两组骨折患者的骨折情况、骨折位置以及相关指标结果加以分析探讨。结果:治疗组中股骨近端患者3例,椎体骨折患者9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例,其中股骨近端骨折、椎体骨折以及肱骨近端骨折三个不同骨折部位的分布情况分别是15.00%、45.00%以及30.00%,和对照组患者三个不同骨折部位的分布情况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大多数都是年龄较大、女性患者,需要针对此类骨折患者的风险因素加以分析和探讨,进一步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再骨折;临床风险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

骨质疏松是当前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情况,主要是中老年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尤其是女性患者居多[1],一旦出现骨质疏松症状后,就会给患者的生活方面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存健康,尤其是发生再次骨折情况后,容易引发其他类型的不良反应症状,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危害,主要集中在股骨近端、椎体、骨盆等位置,因此在临床中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更好的开展相应的医护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1月~2015年0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0例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和20例骨质疏松初次骨折患者分别作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其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52岁到74岁之间,平均年龄(59.12±3.16)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不同骨折部位的患者开展不同的治疗方式,针对椎体骨折、桡骨骨折等患者选择骨折手法复位方式、夹板固定治疗方式等开展治疗工作[2],对于股骨近端骨折、远端骨折患者都可以选择内固定处理方式、关节置换方式等加以固定处理,之后根据患者术后康复情况,重视后期的防护管理工作开展。

1.3临床风险因素分析[3]

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合并症指数、平卧位到站立位调整的时间间隔等多项指标结果加以记录,进一步分析临床风险因素,提出有效的治疗方式。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骨折部位分布情况结果对比

治疗组中股骨近端患者3例,椎体骨折患者9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例,其中股骨近端骨折、椎体骨折以及肱骨近端骨折三个不同骨折部位的分布情况分别是15.00%、45.00%以及30.00%,和对照组患者三个不同骨折部位的分布情况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骨折从平卧位到站立位调整的时间间隔结果对比

治疗组患者所用时间为(26.33±10.22)秒,对照组患者所用时间为(14.08±5.60)秒,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骨质疏松病症是当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非常高,主要是因为持续的骨质丢失从而造成了患者的骨密度大量下降[4],进一步对患者的骨组织结构造成很大的破坏,使得患者的骨脆性增强,在多年的临床经验调查研究和发现过程中,骨质疏松症不会通过一些临床症状加以表现,主要是通过内部环境以及其他的机能加以体现的,从而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影响,进一步对患者的成长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当患者出现了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情况后,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并发症,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一旦出现骨质疏松症状后,患者的行动会变得非常不利,正常的生活、工作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卧床不起的情况,有时候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脑栓塞等病症[5],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伤害,因此在临床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女性患者,发病率非常高,因此老年女性人群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风险因素识别,能够对出现的骨折类型、骨折时间等加强识别,从而降低骨折发生率,做好相应的预防控制管理工作,一旦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或者症状后,可以及时的做好预防控制,加强防御管理,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疾病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痊愈。

因此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大多数都是年龄较大、女性患者,需要针对此类骨折患者的风险因素加以分析和探讨,进一步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谭权昌,赵雄,雷伟等.β受体阻滞剂降低高血压患者骨质疏松骨折风险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12):1481-1484.

[2]陈懿,尹知训,李之琛等.骨质疏松骨折风险评估[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06(4):643-647.

[3]胥晓明,李娜(译),程晓光(审校)等.ISCD和IOF关于骨质疏松骨折风险评估(FRAX)临床应用的共识[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12):1514-1516.

[4]蔡思清,颜丽笙,李毅中等.骨密度影像学测量与椎体骨折率评估结合提高骨质疏松的诊断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33):5341-5345.

[5]张孜君,赵文,赵玺等.二次骨折风险评价:老年女性髋部骨折后6-12个月骨密度及骨代谢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50):8635-8640.

[6]孙浩林,李淳德,朱佳琳等.PVP或PKP治疗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2):24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