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芬太尼在B超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舒芬太尼在B超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孙胜1张海波1古志强2万玉娟3

1,秦皇岛市抚宁区人民医院麻醉科066300,

2,秦皇岛市北戴河医院麻醉科,066100

3,秦皇岛市妇幼保健医院066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舒芬太尼在B超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接诊的100例接受臂丛麻醉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观察组使用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进行麻醉。结果:对比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对比两组麻醉维持时间以及用药后6h、12h、24h的VAS评分,均显示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B超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舒芬太尼麻醉效果良好,可有效延长麻醉维持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关键词】舒芬太尼;B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舒芬太尼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该药物的镇痛效果较为理想,且作用时间较长。多数学者研究发现,将舒芬太尼用于锥管内麻醉中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并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1]。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将其应用于臂丛神经麻醉中仍具有十分理想的临床效果[2]。本次研究将以随机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接诊的100例接受臂丛麻醉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舒芬太尼在B超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接诊的100例接受臂丛麻醉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表法进行此次研究分组,每组均纳入病患50例,其中1组为对照组,另1组为观察组。对照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为(56.7±3.1)岁。体质量:45-86kg,平均体质量为(57.2±2.6)kg。观察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为(46.6±3.2)岁。体质量:46-85kg,平均体质量为(57.6±3.2)岁。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基础资料,结果均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可比性理想。

1.2纳入标准

①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禁忌证。②对于此次研究所使用的各类药物无过敏反应。③无长期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物的情况。④患者无明显精神障碍,无精神疾病病史,可进行正常交流。④签署知情同意术,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可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诊护工作。

1.3方法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未使用其他药物,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则要为其进行常规吸氧3L/min,并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两组患者均在B超定位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选择肌间沟法(31例、腋路法(25例)或锁骨上法(44例)为患者进行臂丛阻滞,待回抽无血液以及脑脊液流出后则可为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对照组患者采取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用药剂量:20ml浓度为0.375%的罗哌卡因。观察组患者采取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进行复合麻醉,舒芬太尼用量为0.2μg/kg。罗哌卡因用量同对照组相同。将两者制成混合液后进行输注麻醉。

1.4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组间取平均值进行对比。②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在注药30min、1h、3h、6h、12h、24h时的VAS评分结果。视觉模拟(VAS)评分标准:设有0-10个疼痛程度评价选项,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疼痛剧烈,无法忍受。由患者依据自身疼痛情况进行选择,组间对比取平均值[3]。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对比采用检验,若组间对比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该项数据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麻醉维持时间的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因麻醉用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维持时间,观察组较之对照组有明显延长,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3讨论

B超定位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分辨出患者的臂丛神经以及周围血管分布,从而可有效定位用药部位,确保了麻醉用药剂量的准确性及安全性。舒芬太尼属于人工合成的阿片类药物,其属于芬太尼的衍生物。该药物的脂溶性要明显高于芬太尼,因此舒芬太尼穿透神经细胞膜或血脑屏障更为容易。有研究发现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是芬太尼的7倍左右,而且其具有起效速度快、无组胺释放等优点,故其镇痛效果理想且作用时间较长[3]。相较于芬太尼而言,舒芬太尼不需要过多剂量即可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而且镇痛时间可持续在1个小时以上,诸如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较之对照组也有明显降低。目前,临床上关于阿片类药物与局部麻醉用药联合用于外周神经阻滞的报道中指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在局部麻醉药物中加入小剂量的阿片类药物,可有效增加阻滞成功几率[4];同时也有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阿片类药物效果,结果发现使用利多卡因以及布比卡因进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加入阿片类药物会延长麻醉维持时间,脂溶性越强的阿片类药物,麻醉维持的时间越长[5]。此次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麻醉维持时间为(766.46±42.34)min显著长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舒芬太尼可明显延长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维持时间明显延长,且未对患者造成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应用安全性。

此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罗哌卡因进行B超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复合舒芬太尼进行麻醉,结果发现,在注药30min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但在注药3h后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开始逐渐减弱,部分患者开始出现轻度疼痛情况。而观察组患者则未出现上述情况,患者的镇痛效果一直十分理想:观察组患者注药6h、注药12h、注药24h时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通过结合上述患者的研究结果以及本次研究的研究结论笔者发现舒芬太尼在B超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起到镇痛镇静作用的主要机制可能为以下几点:①舒芬太尼可以直接作用于外周神经,其麻醉起效速度快。②舒芬太尼可通过外周神经膜被阿片结合蛋白直接转运到脊髓背角,从而发挥镇静、镇痛作用。③舒芬太尼的分布容积相对较小,且该药物与阿片受体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因此其可有效延长作用时间。

综上所述,B超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其可有效分辨出臂丛神经的分布走向以及血管影像。定位准确,从而有效提高了麻醉效果,降低了局部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而将舒芬太尼应用于B超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当中虽不能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但可以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反应,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故值得推广。

参考资料

[1]卢光涛,陈瑛珍,周智丽,等.舒芬太尼在B超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3,34(1):90-91.

[2]黄政通,江伟航,梁健华,等.B超定位下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3,31(10):1492-1495.

[3]吴文辉.B超定位下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5,36(31):11-12+15.

[4]车薛华,梁伟民,王怡,等.实时B超定位垂直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阻滞麻醉[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5,35(4):216-219.

[5]杨小立,陈莉,钟红辉,等.舒芬太尼对臂丛阻滞麻醉下锁骨内固定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3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