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患者炎症指标结果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布鲁菌病患者炎症指标结果的分析

赵海珍其其格奥敦托娅刘瑞军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010050

摘要目的:本研究对布病患者各炎症指标水平进行评估。方法:对53例成人布病患者和同期住院的38例非布病感染性发热患者收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测定结果,采用流式细胞仪抗体双表法检测布病组和非布病组患者外周血NK细胞(CD16+CD56+)、淋巴细胞绝对值(CD45+)、T淋巴细胞绝对值(CD3+)、T辅助细胞绝对值(CD3+CD4+)、T抑制/细胞毒细胞绝对值(CD3+CD8+)、B淋巴细胞绝对值(CD19+)、CD4/CD8比值,并进行分析。结果:布病组患者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非布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病组外周血NK绝对值低于非布病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病组患者白细胞、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沉等炎症指标增高,但非布病组增高幅度更大,且布病组患者外周血NK细胞受损伤。

关键词:布鲁菌病,降钙素原,NK细胞

【中图分类号】R516.7【文献标识码】A

布鲁菌病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布鲁氏菌做为胞内寄生菌,可以感染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及系统。超敏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hsCRP)、血清降钙素原(Calcitoninoriginal,PCT)、血沉(ESR)、白细胞计数等作为常规炎症指标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以就诊于我院住院治疗的确诊为急慢性期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沉及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评价布病患者机体炎症状态。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病房布病患者共53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6例,年龄18-73岁之间,病程1月---36月,平均3月。同期住院的非布病感染性发热患者38例做为对照组。所有纳入者入院后测血培养、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沉及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1.2疾病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以下项目者)

流行病学史+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布杆IgM或IgG、试管凝集试验(SAT)均阳性或局部活组织病理检查阳性或细菌学诊断阳性者。

1.3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项目者)

住院患者,年龄18-75岁,符合布病诊断标准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者。

1.4排除标准

排除合并糖尿病、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风湿结缔组织病、肿瘤、心脑血管病及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疾病及其他骨关节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过敏体质者;精神病患者。

1.5研究内容与方法

符合纳入患者治疗前两天采集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调查(填写CRF表)、清晨、空腹采集5ml抗凝血低温送至临床试验中心行流式细胞仪检测。

1.6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易表统计汇总,应用SAS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结果

2.1布病组与非布病组炎症指标比较

布病组与非布病组间性别、年龄相匹配,布病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测定结果均低于非布病组,其中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病组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值均低于非布病组。详见图1.

图1两组间炎症指标比较

2.2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

布病组与非布病组间淋巴细胞绝对值(CD45+)、T淋巴细胞绝对值(CD3+)、T辅助细胞绝对值(CD3+CD4+)、T抑制/细胞毒细胞绝对值(CD3+CD8+)、B淋巴细胞绝对值(CD19+)、CD4/CD8无差异,而NK细胞绝对值(CD16+CD56+)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布病组外周血中NK细胞绝对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见表2.

表2两组间T淋巴细胞亚群

3.讨论

布鲁氏菌为革兰阴性细菌,目前研究已经鉴定分离出羊布鲁菌(B.melitensis)、牛布鲁菌(B.abortus)、猪布鲁菌(B.suis)、狗布鲁菌(B.canis)、木(林)鼠布鲁菌(B.neotomae)、绵阳附睾布鲁菌(B.ouis)、田鼠布鲁菌(B.microti)、鳍型布鲁菌(Brucellapinnipediae)、鲸型布鲁菌(Brucellacetacea)及分离自人体的B.inopinata.sp.nov.[1],毒力相关因子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然而对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尤其人体对布鲁菌的抗感染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仍很薄弱。抗感染免疫(antiinfectionimmunity)是机体抵抗病源微生物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持生理稳定的功能。在宿主对布鲁氏菌的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起着重要的作用[2-6]。

布鲁氏菌为胞内寄生菌,可通过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人体,进入人体后首先侵犯局部淋巴结,并在其内生长繁殖,形成原发病灶,继而细胞破裂进入血流,形成血行播散,出现一时性菌血症和毒血症,血流中的细菌留存于淋巴结、肝、脾和骨髓等处。在细胞内繁殖,出现多发性转移病灶,释放内毒素,能引起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损害,多系统被侵犯,包括慢性脓毒血症和神经、循环、生殖,尤其是骨关节系统的损害。临床出现长期发热,出汗,游走性骨关节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睾丸炎等症状给患病人群身体构成极大的危害,并且极容易转为慢性病变,以至不同程度的影响劳动力。

在胞内菌感染的机体免疫机制中,细胞杀伤效应占主导地位[7]。参与的细胞有4类,中性粒细胞、NK细胞、γβT细胞和αβT细胞,它们依次进入病变部位发挥细胞杀伤效应。同时布鲁菌病的临床表现是由免疫介导的,而不完全由于细菌的毒力因子。

本研究中,布病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结果均显著低于非布病感染性发热组。布病组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3.5-9.5*109/L)。C反应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敏感的急性期蛋白,在所有的急性炎症过程中均可增加,但缺乏特异性。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时升高明显,血中非常稳定,健康人的血浆PCT质量浓度低于0.05ng/ml,导致PCT升高的常见疾病除了感染外,还可见于手术后、严重创伤(多发伤)、严重烧伤、持续性心源性休克、严重的灌注不足、MODS,重症胰腺炎等。CRP、PCT可随着病情的进展和炎症程度的增加,血清中的浓度增加。本研究中布病组血清hsCRP、PCT较正常有所升高,但远低于非布病组。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布病的临床表现是由免疫介导的,而不完全由于细菌及其的毒力因子。

布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受损[8],但也有研究结果表明,NK细胞不是早期控制流产布鲁氏菌2308感染的关键的细胞,布鲁菌感染早期,NK细胞被激活,活化的NK细胞分泌大量IFN-γ,但这种效应不能有效的降低细胞内病原菌。NK细胞不仅能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且通过释放细胞因子而调节特异性免疫反应。NK细胞可通过细胞与细胞接触的形式直接与T细胞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志军,于爽,徐杰,王玉飞,白耀霞,陈燕芬,付思美,王同坤,汪舟佳,杜喜颖,彭广能,黄克和,陈泽良.布鲁菌进化与分类学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学报,2011,31(8):1228

[2]张维珍.布鲁氏菌和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29(4):31-33.

[3]王承芳,曾政,索勋.布鲁氏菌抗感染免疫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2009,26(3):67-69.

[4]王景龙,王兴龙.流产布氏杆菌病的发病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250-72527260.

[5]董炳梅,王金良,唐娜,苗立中,沈志强.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与细胞免疫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12,28(6):635-643

[6]张佩君,刘慧,李延华,赵玄多,陈德坤.抗布鲁感染免疫防御机制及相关保护性抗原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4,35(2):95-101.

[7]窦肇华主编.免疫细胞学与疾病,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6

[8]贾宇臣,其其格,郭菊红,赵海珍,乌云,奥敦托娅.布鲁菌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4,8(5):648-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