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吸出术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的影响分析

/ 1

超声乳化吸出术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的影响分析

丁慧芬杨蓓

丁慧芬杨蓓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形态学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角膜内皮计对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角膜中央区的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计数,并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变异系数变化情况。结果术前糖尿病组与普通组相比,六角形细胞比例均下降,细胞变异系数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糖尿病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细胞变异系数分别为(2345.00±321.23)mm2、(387.65±112.33)μm2、(43.18±9.15)%以及44.01±6.13,术后1个月,糖尿病组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进一步降低,分别为(40.72±4.60)%和(36.91±7.13)%,细胞变异系数进一步增加,分别为52.35±9.25和54.35±9.63,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关键词】糖尿病性白内障;角膜内皮细胞;超声乳化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5月在我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分2组:(1)单纯老年性白内障组即普通组36例(40眼),平均73.7岁,核硬度2~5级,平均超声能量为12.5%,平均超声时间为25.3s;(2)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组即糖尿病组28例(30眼),平均70.3岁,核硬度2~5级,平均超声能量为15.3%,平均超声时间为33.3s;入选患者术前均排除角膜炎、葡萄膜炎、眼外伤等,B超检查无视网膜脱离,视觉诱发电位波幅基本正常,眼压处于正常范围之内;术前患者空腹血糖控制于8.0mmol/L以下,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2.方法

2.1手术方法所有患者采用表面麻醉,在3时位角膜缘内1mm做辅助透明角膜切口,在对侧近10时位角膜缘内1mm做约3mm的主切口,前房注入黏弹剂(透明质酸钠);连续环形撕囊后水分离,术中灌注液为乳酸林格平衡液;采用AlconLaureate超声乳化仪囊袋内碎核,注吸出碎核及残余皮质,囊袋及前房内注入少量黏弹剂,囊袋内植入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注吸冲洗黏弹剂,手术切口自闭。术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包扎术眼。

2.2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采用TopconSp-30OOp型非接触角膜内皮计检查,统计分析角膜中央区的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的百分比、变异系数。

讨论

角膜是屈光系统的重要组织,角膜内皮细胞结构的完整和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保证角膜透明性的根本条件[1],内皮细胞几乎不进行有丝分裂,损伤后主要依靠临近细胞的扩张和移行来填补缺损区。若内皮细胞损伤较多,则失去代偿功能,将造成角膜水肿和大泡性角膜病变[2],金怡萍等[3]认为晶状体核硬度是phaco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主要相关因素,伴随核硬度的增加,需要提高超声能量和延长超声时间,导致核硬块对角膜内皮细胞潜在的机械损伤增加。在人工晶体植入眼的过程中,虹膜与睫状体受到慢性机械性刺激,而此处有前列腺素等物质的生成与释放,进而使血房水屏障机能破坏。由于这些物质进人房水及玻璃体腔,可形成色素膜炎、青光眼,进而引起角膜内皮损伤。[4].糖尿病患者本身抵抗外界侵袭的能力比正常人低,手术及情绪等因素可造成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加之术后血糖控制不稳定,自身功能紊乱等都可造成术后修复及创伤愈合能力低于正常人[5]。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自身血管病变是导致前房炎症的一个独立因素,超声乳化术后房水闪辉的程度更重,时间更长[6],术后炎症产生的角膜后渗出物可损害角膜内皮,进一步加重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及形态的异常。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多形性和变形性增加,手术后这种变化更为明显。

所以,在对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时,应充分考虑到糖尿病及其病程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术前应控制血糖稳定,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评价角膜内皮细胞功能。术中操作应精准,动作轻柔,尽量减少各种因素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应用高效黏弹剂增加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争取达到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葛坚.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7

[2]赵堪兴,主编.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

[3]金怡萍,陆国生,卢奕,等.超声乳化术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多因素分析[J].眼科新进展,2001,21:249-251.

[4]郑慧君.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水的原因分析[J].海南医学.2001,2(10):16-17.

[5]赵林,孙洪臣.各种因素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08,8(7):1432-1434.

[6]LiuY,LuoL,HeM,LiuX.Disordersoftheblood-aqueousbarrierafterphacoemulsificationindiabeticpatients[J].Eye,2004,18(9):9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