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

/ 2

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永青

杨永青

【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8经临床手术病理分析确诊为肠梗阻的患者的CT诊断资料,将其和手术病理分析的结果相对照,并分析肠梗阻的CT表现。结果68例患者CT诊断都为肠梗阻患者,病因诊断和手术病理分析相一致的患者有68例,诊断的正确率达到了95.6%。结论针对肠梗阻患者,利用CT进行扫描诊断可以快速而准确的显示出病变的部分以及发病的原因,同时还可以从影像上清晰的看到肠管周围的状况,从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尽快使患者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肠梗阻;CT诊断;体层摄影术;临床应用价值

在临床上,肠梗阻是常见的一种急腹症,主要是指患者的肠管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导致患者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1],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容易导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同时肠梗阻发病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且病情多变,但是由于早期的林场症状缺乏特异性,所以早期对患者进行正确的临床诊断,确定病变的部位以及病变的原因至关重要,这有利于对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使患者早日康复[2]。目前,诊断肠梗阻的方法有很多,如X线平片、超声、CT等,但是由于CT诊断可以准确的确定病变的位置,并且还可以分析病因,故而在肠梗阻临床诊断中应用非常广泛[3]。为了研究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8经临床手术病理分析确诊为肠梗阻的患者的临床CT诊断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8经临床手术病理分析确诊为肠梗阻患者的CT诊断资料,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8例和30例,年龄为12-79岁,平均年龄为(43.5±7.4)岁,患者在入院之后表现出如下的临床症状:腹胀、腹痛、呕吐以及肛门停止排便和排气等。

2.检查方法我院使用的CT扫描仪器为东芝64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机的管电压以及管电流分别为120KV和300mA;扫描机的层厚、重建层厚、重建间隔分别为16*0.625mm、0.625mm以及0.4mm;扫描机的螺距以及扫描速度分别为0.8和0.5s/r,其扫描的范围需要从患者的膈顶到耻骨联合处。在68例患者当中,有3例患者仅仅进行了平扫,其余的65例患者都首先进行腹部平扫,然后再进行增强扫描,在进行增强扫描之前,需要使用高压注射器在患者的上肢浅静脉注射100ml的碘海醇,将注射的速度控制在3.0ml/s左右。所有的患者在进行腹部扫描之前都没有服用对比剂,也没有进行胃肠减压处理。

3.图像后处理在利CT扫描机对患者进行腹部扫描之后,需要利用后处理工作站对患者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三维图像重组,之后让两名综合素质较高的放射科医生分别独立进行病理分析,确定患者发病的部位、原因以及肠管周围的情况。

4.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机械性肠梗阻和非机械性肠梗阻,所谓的机械性肠梗阻就是指患者的肠管被阻塞,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为患者的肠管出现病变,主要包括肠道肿瘤、肠粘连、肠扭转、小网膜囊疝肠套叠、斜疝、粪石、胆石等。非机械肠梗阻主要包括血管栓塞性肠梗阻以及麻痹性肠梗阻[4]。

5.影像学技术分析(1)肠梗阻判断标准:小肠管径扩张内径大于2.5cm,结肠管径扩张大于6.0cm。近端肠管与正常或塌陷管径之间为“移行带”。(2)梗阻部位的判定:从远侧肠管开始,逆行向近侧肠管追踪直至遇见扩张肠管为梗阻部位,通过比较扩张与塌陷肠管的分布及多少来判断梗阻平面的高低。(3)肠梗阻病因诊断标准:麻痹性肠梗阻CT表现为成比例的小肠和结肠扩张,而没有扩张肠袢与塌陷肠袢之间的“移行带”。存在“移行带”为机械性肠梗阻。“移行带”发现明确病变并能判断为肿瘤、肠套叠、肠扭转、疝、炎症或粪石等,“移行带”未发现明确病变则考虑为粘连性肠梗阻。(4)闭袢或绞窄性肠梗阻的判断:扩张肠袢及肠系膜血管以梗阻部位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或见扩张积液的肠曲呈U或C字分布,则考虑闭袢性肠梗阻;有肠梗阻存在,肠壁增厚(大于2mm),肠壁强化减弱,局部肠系膜改变(积液或水肿)则为肠缺血表现,提示绞窄性肠梗阻。

目前对于诊断肠梗阻患者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X线平片、CT等,其中X线平片被认为是诊断肠梗阻的首先方法,但是利用X线平片对患者进行扫描时为了获取更加清晰的影像,需要患者改变体位,从而导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X线诊断并不能将病因准确的分析出来。而CT扫描的影像分辨率较高,可以清楚的确定病变的位置,并准确分析病变的原因,同时还具有扫描效率高的特点。因此,利用CT扫描机对肠梗阻患者进行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5]。

结果

经过对比分析,68例患者利用CT扫描机都确诊为肠梗阻患者,正确率为100%,病因诊断和手术病理分析相一致的患者有65例,正确率为95.6%,有3例患者出现了误诊。其中1例将回肠粪石误诊为肿瘤,1例肠粘连误诊为感染性肠壁增厚。在病因诊断正确的65例患者当中,确诊为肠道肿瘤、肠粘连、肠扭转、小网膜囊疝肠套叠、斜疝、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以及粪石患者分别为12例、20例、5例、6例、7例、4例、7例和4例。

讨论

肠梗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腹症,使患者的肠管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导致患者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容易导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因此一定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从而确定病变的位置以及发病的原因,进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法,使患者早日康复。目前,诊断肠梗阻常用的方法为CT诊断,这是因为CT诊断可以准确的确定病变的位置,并且还可以分析病因。CT可以显示的肠壁增厚和肠壁血供异常、肠系膜及腹腔间隙是否存在病理改变等,CT检查的优势在于患者处于相对舒适的仰卧位,检查过程中不必改变体位,图像数据还可以进行后处理以得到更多信息,在明确梗阻病因、部位及判断绞窄方面有优势。增强扫描能判断肠缺血坏死,肠壁无强化提示肠坏死,异常强化和强化减弱提示肠缺血。

病因诊断:(1)麻痹性肠梗阻肠管无器质性病变,无“移行带”。(2)肿瘤性肠梗阻表现为“移行带”突然狭窄或截断;肠壁有局限环形或偏心不规则增厚,可见局部淋巴结肿大或肝转移病灶。(3)粘连性肠梗阻可见梗阻部位肠壁光滑,肠腔呈鸟嘴样改变,或邻近肠系膜、肠腔变形,有时可看到粘连的索条。如果在“移行带”周围未见明确肠壁本身或肠壁外病变,则考虑粘连性肠梗阻。(4)肠扭转是闭袢性肠梗阻,也是绞窄性肠梗阻。CT表现与闭袢肠管的长度、扩张程度及CT切面的相对位置有关。CT特征表现为U型或C型肠袢,肠系膜血管向梗阻点集中,梗阻点出现“旋涡征”、“鸟嘴征”。(5)肠套叠:CT典型表现为三层结构,最内层为套入的肠管,中间为陷入的含脂肪密度的肠系膜,最外层是套入的鞘部,同时CT有可能显示套叠的原发病变。(6)其他:腹外疝、粪石引起的肠梗阻CT诊断较容易。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发现,利用CT扫描机对68例肠梗阻患者进行诊断,诊断的正确率为100%,病因诊断和手术病理分析相一致的患者有65例,正确率为95.6%,这就说明CT诊断肠梗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肠梗阻患者,利用CT进行扫描诊断可以快速而准确的显示出病变的部分以及发病的原因,同时还可以从影响上清晰的看到肠管周围的状况,从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尽快使患者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燕,王军,陈传涛等.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9):1509-1511.

[2]戴春雷.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8):887-889.

[3]周世阳.多排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451-452.

[4]刘建东,李建国,孙丽娜等.肠梗阻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5):498-499.

[5]楼天奇.CT诊断急性肠梗阻合并肠缺血价值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0):120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