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酸对糖尿病足大鼠血清TNF-α、IL-6水平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甘草酸对糖尿病足大鼠血清TNF-α、IL-6水平的影响

狄建宁1宋文燕2张靖3

(1.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银川750004)

(2.银川市中医院银川750004)

(3.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宁夏750001)

【摘要】目的:研究甘草酸对糖尿病足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对相应的大鼠进行腹腔注射STZ,运用足部注射真菌菌液的方式制作模型,采用ELISA法、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6的含量。结论:本实验初步论证了甘草酸对糖尿病足大鼠的抗炎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足;甘草酸;炎性因子

前言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中常见的慢性并发症,该疾病具有病程长、治疗难以及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1】,并且患有该疾病的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导致其会出现一些不良清晰,同时,他们还要承担交高的治疗费用,因此给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生命预后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有相关研究表明,【2】该病的急性期是炎症因子活化最严重的时期,抑制了抗炎因子,进而出现了异常的炎症反应,并且所持续的时间及强度都比较大。经过大量研究报道,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其神经以及血管的均与炎症因子有关【3】。TNF-α和IL-6作为炎症过程的重要因素,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这已经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4】。所以我们采用腹腔注射STZ以及足部注射真菌菌液的方式来制做大鼠模型,特此研究甘草酸对糖尿病足大鼠TNF-α、IL-6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

选择100只雄性SD大鼠,进行饲养10周,死亡的有20只,存活的为80只,体重均在200±10g。

2.主要试剂

(1)链脲佐菌素(STZ)。(2)猪胃黏蛋白(Mucin,TypeⅢ)。(3)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测定试剂盒。(4)大鼠白介素-6(IL-6)测定试剂盒。(5)兔抗鼠TNF-α、IL-6抗体。

3.实验药物

甘草酸,由上海宝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4.建立糖尿病模型:制作方法,腹腔注射STZ溶液。将150mg的STZ与10ml柠檬酸钠缓冲液进行混合,制成含有15g/L的STZ溶液,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一次注射量为50mg/kg。正常对照组采用的腹腔一次性注射中,体积不含0.1mol/L的STZ以及pH4.4的柠檬酸钠缓。在72h后,血糖大于16.65mmol/L的大鼠为成模大鼠。

5.糖尿病足模型的制作:在模型造后的第8周开始,将0.2ml的3%猪胃黏蛋白进行腹腔注射,分别注射C、D、E、F组,以此来降低大鼠的免疫力,随后对大鼠注射已经配制好的菌液。菌液的制作,(1)将6亿/毫升的尖端单孢子菌取5ml与10ml的鸡蛋清进行混合,(2)将6亿/毫升尖端单孢子菌、6亿/毫升铜绿假单胞菌,各取2.5ml后,和10ml蛋清进行混合,(3)同时将6亿/毫升的尖端单孢子菌、6亿/毫升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混合,每个取2.5ml,随后和10ml蛋清相混合。按以上的三种方式制成相应的菌液。分别在C、D、E组大鼠的足趾部位进行注射,注射液为0.1ml的尖端单孢子菌菌液,。在F组大鼠足趾部注射0.1ml的尖端单孢子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混合菌液。感染模型初步形成。

6.动物分组与用药:动物分为A、B、C、D、E五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真菌注射组、甘草酸治疗组、真菌注射、甘草酸联合治疗组,每组16只。对以上大鼠均正常喂养7d,让所有大鼠适应新的环境,随后选取相应的大鼠注射STZ,制成模型。正常对照组(A),对大鼠灌入等量的生理盐水,而D.、E组则灌入30mg/kg的甘草酸,每天一次。

7.血液的采取和血浆、血清的分离:将所有大鼠麻醉后实施剖腹,采取经腹主动脉血,10ml左右,1000r/min,离心10min,将所得出的血清、红细胞快速地分离。保存温度为-70℃下。

8.血清TNF-α,IL-6测定

(1)ELISA法:分别采用TNF-α及IL-6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

(2)WesternBlot法:收集血液,过夜浓缩后分离血清,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TNF-α及IL-6含量。

9.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19.0中的ANOVA程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用LSD程序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

1.一般情况:所有大鼠在注射STZ之后,次曰均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及粪便增多情况,以多饮,多尿症壮明显,并随时间的推移,被注射大鼠的症状逐渐加重,第20d时糖尿病模型组的大鼠有精神萎靡、行动迟缓、皮毛暗淡、消瘦,乏力等情况,并发现该组大鼠饮水,小便量为正常大鼠的5倍,进食量是正常大鼠的2倍。而正常大鼠没有出现上述症状,尿便也正常。各治疗组的大鼠均好于模型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三多一少"症状。

2.大鼠血清TNF-α含量变化:正常对照组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低于各模型组及治疗组,C组含量略高于B组(P<0.01),D、E组含量明显低于B、C组,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A组),见表1,图1。

3.大鼠血清IL-6含量变化:A组明显低于B、C、D、E组,差异及显著(P<0.01),D、E组低于B、C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图2。

两种检测方法得出的结论一致。

图1甘草酸对糖尿病足大鼠血清TNF-α的影响

与A组比较,Pa<0.05;与B组比较,Pb<0.05,与C组比较,Pc<0.05。

图2甘草酸对糖尿病足大鼠血清IL-6的影响

与A组比较,Pa<0.05;与B组比较,Pb<0.05,与C组比较,Pc<0.05。

讨论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5],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根据大量报道估计,糖尿病患者的一生中,患有糖尿病足的风险率高达20%左右[6]。尽管相应的部门努力控制糖尿病足的发生,但是足溃疡的发生率还是较高,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病死率[7]。Jeffcoate等[8]在相应的报道中得出,糖尿病足患者的炎症反应较大,疾病可能与前炎症细胞因子有很大的关系。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局部炎症反应强度、时效等方面,均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有关,两者都出现增长的现象,继而使RANKL增加,导致破骨细胞成熟,造成骨质改变。甘草酸(Glycyrrhizin,GL)是甘草中最主要的活性物质,有研究资料表明[9],甘草酸具有显著的非特异抗炎性作用,同时还能抑制糖尿病大鼠醛糖还原酶活性,发挥抗氧化应激,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本实验观察到,正常对照组动物血清中TNF-α及IL-6的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及药物治疗组,糖尿病机体处于高TNF-α及IL-6水平,说明炎性因子参与到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甘草酸治疗组的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非干预组,显示了甘草酸显著的抗炎作用。

综上所述,炎症因子在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甘草酸作为一种传统中药的有效成分,通过减少炎症因子水平,能够对糖尿病足的治疗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妲,关小宏.糖尿病足溃疡与炎症[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02:493-495.

[2]UccioliL,SinistroA,AlmerighiC,etal.ProinflammatorymodulationofthesurfaceandcytokinephenotypeofmonocytesinpatientswithacuteCharcotfoot〔J〕.DiabetesCare,2010;33(2):350-5.

[3]LootsMAM,LammeEN,ZeegelaarJ,etal.Differencesincellularinfil-trateandextracellularmatrixofchronicdiabeticandvenousulcersver-susacutewounds〔J〕.JInvestDermatol,1998;111(5):850-7.

[4]KienerPA,Moran-DavisP,RankinBM,etal.StimulationofCD40withpurifiedsolublegp39inducesproinflammatoryresponsesinhumanmonocytes〔J〕.JImmunol,1995;155(10):4917-25.

[5]傅华.糖尿病流行病学[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6,07:290-293.

[6]康继宏,宁光,吴家睿,管又飞.中国糖尿病防治研究的现状和挑战[J].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2012,03:1-24.

[7]王爱红,赵湜,李强,王鹏华,严励,杜玉茗,卞茸文,王战建,毛季萍,肖正华,马学毅,林少达,陈国昌,周迎生,许樟荣.中国部分省市糖尿病足调查及医学经济学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06:496-499.

[8]MaeT,KishidaH,NishiyamaT,etal.Alicoriceethanolicextractwithperoxisom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gammaligand-bindingactivityaffectsdiabetesinKK–Aymice,abdominalobesityindiet-inducedobeseC57BLmiceandhypertensionin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rats[J].JNutr,2003,133(11):3369-3377.

[9]韩瑶聃,王彬,王政雨,张亚弢,杨凌云,周金培,张惠斌.甘草酸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志,2012,21:2499-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