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

王殿春

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王殿春

1问题提出

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间,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状况密切决定着其日后成年期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这一时段也是其心理可塑性最强,变动性最大的时期,在此期间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制约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教师作为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最重要人群之一,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值得考虑和进一步研究分析的课题。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群体之一,理论上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教师的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是否显著,会在哪些方面产生影响,本文将做进一步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选取哈市的三所小学和三所中学进行施测。教师(教师教师)问卷发放100份,回收42份,有效收回34份。学生问卷发放3300份,回收2732,有效收回1120份。

2.2研究工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验(MHT):该测验由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订,共有100个项目,含有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90个项目,由9个内容量表构成。

2.3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经初步整理并剔除出无效问卷,再经由SPSSforwindows13.0统计软件包,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有效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统计结果

3.1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表3-1教师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注:(*p<0.05**p<0.01***p<0.001)

根据表3-1所示,在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九项因子中,躯体化和强迫症状两项因子高于全国常模。在高于全国常模的两项因子中,教师躯体化因子项与全国常模躯体化因子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低于全国常模的六项因子中,教师的偏执因子项与全国常模偏执因子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教师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项和恐怖因子项分别与全国常模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3.2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本统计描述。

表3-2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的统计描述(N=1120)

根据表3-2所示,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在学习焦虑上,另外多数学生在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状况的上所反映出相应的心理问题也较为明显。而在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三个因子项里,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较轻。

3.3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关系的差异比较。表3-3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关系的T检验

根据表3-3所示,由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同,其与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关系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这种显著性差异主要集中反映在学生的学习焦虑因子上。

4分析讨论

根据测验显示的结果表明:由于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学习焦虑关系呈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通过其他数据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某因子有着相互联系。其原因十分清晰: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其大部分经历被学业所占据,除了学习任务的分量增加以外,情绪上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波动是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这一外界影响往往多是来自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教师来讲,多方压力的到来使其原本就不稳定的心理健康水平继续下滑,其心理上各个因子的波动与变化就会显得尤为强烈,从而直接反映为在其行为与情绪上的强烈失控,诸如通过对学生发脾气,对学生的体罚,或是在学生面前摔东西来宣泄和释放情绪等,这就造成了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教师老师,不但不能带领学生正确走出阴郁的不健康情绪,更有可能继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性的影响。这样的情况在当今校园中时有发生,以致很多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无限制相互负性促进的恶性循环,导致学生情绪反应上的心理问题表现突出;而相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教师老师,则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并根据经验和学生心理状态的表现对学生心理进行及时的调节。所以在对人焦虑、冲动倾向、身体状况、过敏倾向上,心理水平低的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则显著高于心理水平高的教师。虽然高心理水平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适当调节,使其学生外显心理问题不会过分严重,但是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教师的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并不全都对学生有正性强化的作用。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教师组学生的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得分较高,这就说明了此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中的内隐问题突出。造成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其自身对于不良事件对心理恶性影响的抵御能力较强,忽略了学生成长中心理健康易受影响的特质,于是顺理成章地要求学生们对学习成绩与自我要求的严苛程度再上一个更新的台阶,学生很可能出于对教师老师的认同和敬仰过分对自身进行严格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会因无法实现自我期待而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出现相应的学习焦虑与自责。(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师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11512097)

参考文献

1陈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1

2陈德云.教师压力分析及解决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02,12:29.(12):53~56

3张敏等.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