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彭秀荣

吉林省白山市第五中学(134300)彭秀荣

在数学教学课堂改革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达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造思维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这是发展思维的关键的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途径。

自己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对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了不断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我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组织教学的。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来自于好奇心或心理上的某种满足。如果有了好奇心,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他们就会把学习作为自己的内心的需求,而不是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1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任意四边形,取其中点,探究任意四边形四边中点围成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再制作平行四边形取其中点,那么平行四边形的四边中点围成的又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如若是矩形、菱形、正方形呢?他们的四边中点又围成了什么样的四边形?通过这样进一步的引导,学生逐步得出四边形四边中点围成的四边形究竟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取决于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的性质:①对角线相等时,围成菱形;②对角线互相垂直时,围成矩形;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时,围成正方形。在整个这个制作过程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由一般的四边形到特殊的四边形。最后总结出结论。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实践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1.2设立实际情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去学习,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再讲概率问题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抓阄是先抓好还是后抓好?”抓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公平地分配任务或奖品等常用的方法。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先抓,我先抓,等你们把好的抓走了我就抓不到了,先抓到好的概率大。”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算一算吧。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拓宽思路,通过启发诱导,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此时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对探求知识兴趣高昂,他们会很快地完成此问题,同时也加深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1.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使学生在依靠自己解决问题中,获得创新能力。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让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使创新变为可能。

2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

2.1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如利用开放性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写出以x=2y=3为解的方程(组),题中未明确是何种类型的方程(组),解题方法无模式可循,诱导学生展开想象,多方位探寻,得出以下结果:①|x-2|+■=0;②(x-2)2+(y-3)2=0;③x-2=0y=5-x;④2x+y=73x-2y=0(可写出无数个方程或方程组)。思路拓展:把x=2y=3看作坐标系中的一点(2、3),过此点的任意两条直线的解析式构成的方程(组)都可以。

此问题求解的范围,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思维是开放的。通过此类问题的训练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开放性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和做法,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2.2在课堂中创造条件,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亲历数学的建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如:观察下列等式,然后用你发现的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是连续的整数相乘,而(3)分母是连续的奇数相乘,如果按上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结论是如何应用的,把发现的机会和乐趣留给了学生。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注意策略,模仿只能跟着走,创新才能出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数学故事、典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探究,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