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3

黑龙江省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探究

孟雅杰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孟雅杰

【摘要】面临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针对黑龙江省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积极探寻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着力于创新办学体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多元主体评价模式,以期通过新一轮课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校办企业理实一体化课程设置双师型评价机制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2010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领导下,在办学模式、师资培训、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等方面均做了大胆尝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态势;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在教育部重点建设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中,我省有15所中职学校成功入围。但是,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和力度,需要进一步发展创新,如何通过课改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1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行业企业“用工荒”的再次出现(据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今年2月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出现“用工荒”),承载着培养建设、管理、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还面临着办学机制体制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就业教育、课程内容、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学生终身发展的不适应;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不能满足课程改革需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办学模式单一,办学环境和教育管理体制还有待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市场需求的办学机制还未能真正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行业参与性差。目前我省职业教育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整合教育资源,已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佳木斯职教集团,集高职、中职、幼儿园于一体的齐齐哈尔市东亚学团、前校后厂的哈尔滨汽车职业教育集团,一些区域性职教集团正在筹建之中;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经得到了职业学校的重视,但落实到半工半读、学分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理念、政策、管理机制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模式单一现象依然存在,校企合作仅存在于毕业前的实习实训的浅层次,致使毕业生职业素质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1.2课程设置陈旧,缺乏对人才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分析综合。职业教育承载着培养服务于建设、管理、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结构和专业设置。而目前的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实施随意性大,科学性不强;缺乏对人才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综合分析;缺乏良好课程设置的条件,缺乏由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专家参与确定的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一些中职学校已经意识到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但由于师资、设备、场地等教学资源的限制,调整专业设置成为美好的愿望。

1.3双师型教师不足,师资培训体制机制尚待完善。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特别是“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亟待加强。青年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学校中既懂工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短缺,“双师”结构尚未形成。同时,学校还普遍存在着教师专业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据调研资料显示:我省中职学校中物流、烹饪、服装、航服专业教师缺乏;财会、市场营销、计算机专业教师相对过剩;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偏少;有些新兴专业招不到合格的专业课教师,不能满足中职教育及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1.4以课堂教学为主,沿袭“先学后做”教学模式。传统的学科教育观念,导致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由于教学场地和实习实训环境的限制,专业课教学以教室为主,模拟实验室为辅;教学模式以“学”为主,以“做”为辅;先学后做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模式普遍存在;案例教学和示范教学为主,现场教学和模拟情境教学为辅。教学设备陈旧、不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教学设施投入少,教学设备种类单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制约我省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师生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影响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认可度。

1.5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评价依然存在。当前我省职业教育评价中存在主要问题表现为:评价内容仍然注重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评价标准统一,忽略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评价方法只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不能很好的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主体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

2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已经由注重扩大规模步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历史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是“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服务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职课程改革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特点及岗位群要求,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训课程建设为中心,在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评价体系上做相应的调整。

2.1创新办学体制,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指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依据教育功能定位,应立足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改革办学体制,建立行业企业战略联盟。创新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如:将企业引进学校,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或超市、酒店等)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集经营与顶岗实习于一体,用好用活校办经济实体,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发展途径。另外,在“订单”式合作、校企互动式模式下,进一步建立行业、企业参加的专业指导或教学改革的共同体,强化行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指导作用,推动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办学,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2.2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教学策略、评价等要素组成,它能启发人们根据这些线索探索新的问题,如教学目标的分类与诠释,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操作序列,师生角色的分配与活动的比重、评价的侧重点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做中教”即为学生创设工作环境(情境),“做中学、,围绕工作项目(任务),指导学生在完成工作项目中,真正实现先“做”而后“知”,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同时,教学方法要体现职业教育自身特点,广泛使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师徒结对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生产经验。实施与校企合作项目课程相适应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2.3依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职业能力标准,整合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职业教育应围绕职业能力标准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联系为依据,灵活调整专业设置,改革原有课程内容。打破传统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三段式结构,彻底破除高深、繁琐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项目课程,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情境带到教学内容中来,选取和设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在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生产与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职业素质。在课程设置上,成立专门的市场调研组,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依据学校的办学条件调整和设置专业,使专业与课程设置保持灵活性、适应性与针对性。如:可以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项目与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对接、比赛训练项目与专业教学内容对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课程按模块化管理,即在一个公共教学平台上,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分别将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不同的模块,学生通过选择若干个模块来完成学习任务。探索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结构。

2.4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针对中职课程内容、结构不适应科技发展、生产实际、学生发展需要的状况,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特点及需要,强调从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关注岗位群要求,以实训课程建设为中心。

同时,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要做好相应的调整。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实践操作水平直接影响课改的进程和效果。《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把企业实践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应以“专业教学标准”为导向,进行与生产实践“零距离”的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与主动发展、要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要使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要成为课程开发、课改实施的主力军。因此,教师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学校应加大师资培训培养力度和投入,特别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定期赴企业进行研修、顶岗锻炼,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奖励,并作为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教师专业技能竞赛、教学能力竞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竞赛等活动,并计入年度工作量化考核,促进教师自觉提高从事专业技术生产实践的能力;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的教学团队。

2.5构建多元主体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个全面科学有效的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学校对学生评价要秉承科学性、激励性、创新性、动态性的原则,评价主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评价主体多元化就是要从不同的侧面发现学生的优点,以优促优,对学生有一个科学动态质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得到优势发展,以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学校应建立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逐步实现评价内容扩展化、评价方式过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真正做到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贡献率为依据,构建校、企、用人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批准号:FFB090557)

参考文献

1徐佳刘伟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矛盾与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7(16)

2周小霞.职业教育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11(05)

3林永希援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特色及其现实意义[J]援教育与职业,2007(6)

4钱菁.浅论当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陶行知思想的践行.http://www.zidir.com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6秦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http://www.studa.net

7丁锡民.浅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